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泼水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傣语又称“浴佛节”。傣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以6月为首,规定太阳进入金牛宫的那一天为泼水节。傣历6月上旬相当于公历4月,所以泼水节即在公历4月清明节后第7天开始举行,历时3-5天。
现实生活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节日。节日的第一天为送帽,傣语叫“桑刊日”。清晨,虔诚的佛教徒沐浴更衣,首先进行“堆沙”浴佛活动,表示祈求丰收,然后到江边,到处是提着小桶手拿花枝的人流。开始人们用花枝沾水,洒进异性的脖颈,然后用手在对方肩上拍3下,祝福对方新年幸福,身体健康,对方也斯文洒水还礼。第2天是泼水日,也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天,男女老少齐出动,泼水又分文泼与武泼。文泼是对长者,泼时舀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衣领,让水沿脊梁淌下,被泼者高兴地接受祝福。武泼则无固定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互相追逐、泼洒,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祝福越多,因而也越高兴。第3天进行放“高升”和“丢包”活动。所谓“丢包”,就是青年男女求爱的一种表示。丢包时,小伙子和姑娘们各站一排,把菱形布包抛向自己的意申人,这时女方可以伺机抢走自己意中人身上的佩刀或头巾等物;然后跑回家去做好酒菜,等小伙子来索取,订下终身。入夜,人们在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缚上竹筒,筒内塞满火药,一经点燃,便发出鸽哨似的尖啸声飞向蓝天,燃放起五颜六色的烟花,把夜空装点得格外美丽。这便是放“高升”的活动。人们一边放着“高升”,一边围着熊熊篝火,兴高采烈地跳着象征吉祥的孔雀舞,直至午夜方止。节日期间,各地还举行赛龙舟、跳孔雀舞、赶摆等活动。届时澜沧江两岸各族人民和国内外宾客前往傣族村与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共度佳节。
泼水节最初起源于印度,后传入到缅甸,再传到泰国、老挝和中国云南省的傣族地区。这一习俗在布朗、德昂等族中也广为流行。

341 泼水节

傣族、阿昌、德昂等族的传统节日,指傣历六月至七月之间,太阳进入金牛宫的那天,即阴历谷雨那天,傣语称“京比迈”,节日活动一般要持续三、四天,第一天傣语叫“桑刊日”,意为“送旧”。届时,人们清晨登山,采花做花房,然后观看赛龙舟;第二天,人们清晨至寺庙拜佛,行浴佛礼,然后互相泼水,水泼得越多,象征祝福越多;第三天,进行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男女青年互赠礼品,谈情说爱。据传说,古代霸占西双版纳的火魔,一次抢劫七个姑娘,最小的姑娘侬香探到了火魔的隐秘,用头发勒下魔头,魔头变成一团火,所到之处,一片烈焰。七个姑娘挑水将火泼灭。后世为纪念灭火的七个姑娘,举行泼水活动,遂演为节日。

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比迈”、“尚罕”。时间在傣历6月至7月间(清明节前后十日左右)推移。节期3—4天,分别称作“腕多尚罕”(除夕)、“宛脑”(空日)、“宛叭宛玛”(元旦)。泼水节的诞生与小乘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因相传是佛的生日,又名“浴佛节”。节日期间,清晨人们沐浴更衣,浴佛听经,然后男女青年泼水祝福,最后全寨进行以泼水为主的放高升、赛龙舟、丢包、放火花等欢庆活动。清澈的泉水象征尊敬、友爱和祝福,泼水节反映了人们祈祷幸福、消避灾病的愿望。

泼水节PuoshuijieYuanxiaojie

又称“摆爽南”。傣、德昂等民族的节日.于傣历六月十二日(清明节后十日左右)举行。傣族将许多节会称“赶摆”,泼水节为“摆爽南”,为期为3—5天。第一天称“麦日”,与农历除夕相似;第二天称“恼日”,挑清水浴佛,泼水;最后一天称“麦帕雅晚玛”,迎接“日子之王”的来临,即新年元旦。节日清晨,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一齐到山上采摘野花,作成花房。节日期间人们相互登门拜访。祝贺来年吉祥如意。“麦日”的清晨,各家准备一些米团、粑粑、茶、烟、蜡等物,招入佛寺敬献。隆重的“泼水活动”在恼日举行。届时,人们净身沐浴,挑清水浴佛。此后,男女老少手提水桶、水罐、瓷盆等各种盛水器皿,你一桶,他一盆地泼向最心爱最尊敬的人身上。泼水分文泼与武泼,文泼是对长者的一种泼水形式。泼时,舀起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要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则没有固定的形式,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有的小伙子甚至借泼水为名,闯进姑娘的竹楼,用泼水来表达自己的爱情。他们认为,泼水能洗涤秽气、消病祛邪,是吉祥、幸福、健康兴旺的象征。泼水节第三天进行丢包、放火花、放高升和放孔明灯等精彩活动。划龙舟也是泼水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停泊在江上的数十艘龙舟上,都插一根系彩带的竹竿。每只船上有十来名水手。号令一响,离弦之箭,桨起桨落,赛船上传来锣声,江畔上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德昂族在过泼水节前,小伙子们都躲到僻静的地方,精心编制竹篮,在节日的前3天送给自己心中的姑娘,如果节日那天姑娘背的是小伙子送的竹篮,就表明这姑娘爱上了小伙子。

泼水节

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滇西、滇南一带。一般以为起源于印度,后随小乘佛教传播,传入我国傣族地区,故又称“浴佛节”。又相传很久以前,有个火魔霸占西双版纳,无恶不作,还抢走七位美丽姑娘。姑娘们用计杀死火魔,为了不使他带火的脑袋四处滚动,继续为害,七位姑娘轮流抱住魔王的头,一年一换。每当轮换时,人们便给她们泼水,冲去身上的血污,渐渐地形成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每年清明节前后举行,此时正值傣历新年,因此泼水节也便成为傣族除旧迎新的节日。一般持续三日,头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即新年元旦。泼水节首日清晨,村中青年男女群至山中采摘野花树枝,往佛寺献佛,并在寺院堆沙造塔,担清水浴佛。礼毕,退出,互相泼水为戏,进而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中间一天是整个泼水节的最高潮,男女老少,拎桶端盆,不分民族,无论亲疏,互相泼水,以示消灾除难,吉祥如意。泼水有文泼、武泼之别,泼者与被泼者均高兴非常。节日期间,还进行放高升、赛龙舟、赶摆、丢包传情和歌舞,充满热烈欢欣气氛。

泼水节

见“文化”中的“泼水节”。


泼水节

见“民族学”中的“泼水节”。

泼水节

中国傣族的传统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时在傣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阳历约在四月十三四至十五日。泼水节本为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起源于印度。教徒每年到河边沐浴,子女亲友便挑水为其泼水洗罪,沿袭成俗,后传到傣族地区。还有一种说法,相传,从前有个凶恶残暴的火魔,霸占了西双版纳,一连抢了七个美丽的姑娘。那个最年轻的姑娘用酒将火魔灌醉,哄骗出杀死火魔的秘密,用头发勒下了魔头。可是魔头滚到哪里,哪里便烧起大火,这七个姑娘一齐泼水灭火,终于将火熄灭,把魔王的脑袋丢进了澜沧江。傣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七位勇敢机智的姑娘,便于每年举行活动,后来发展成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泼水节这天,人们都穿上漂亮的盛装,通常第一天不泼水,到江上观看龙舟比赛。第二天是泼水日,人们不分男女老少,互相泼水祝福。泼水有文泼和武泼之分,文泼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口念祝辞,把水从脖子上浇下去,让水沿着脊梁往下流。武泼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均可,互相追逐,迎头痛泼,被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也越高兴。节日里还有跳孔雀舞、放高升、赛龙舟、赶摆、丢包等活动。男女青年谈情说爱,互赠礼物。现在傣族人民增加了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物资交流等新内容。

泼水节

中国傣族传统节日。于傣历6月 15日 (清明后几天) 举行。相传为纪念12位姑娘而举行。12位姑娘杀死魔王后,轮流抱着滚烫的魔头,泼水降温,直至魔头死去。后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节日。泼水有文泼、武泼之分。文泼对长者,武泼则用盆、瓢、桶在追逐中痛泼。被泼的水越多,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高兴。节日中伴有拜佛、赛龙舟等活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在公历4月中旬过泼水节。

泼水节

傣语称“多桑刊”, 中国傣族和布朗、德昂等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据传说, 泼水活动最初是为洗涤计杀魔王、为人间谋福利的七位妇女身上的污血而进行的, 后又与宗教活动相联系。根据傣历推算, 活动进行三或四天。第一天为送旧,过去有*堆沙、*浴佛等活动,表示祈求丰收,末一天迎接“日子之王”到来,为新年元旦,中间一或两天是介乎两年之间的空日, 傣语称“腕脑”。元旦的具体日期在傣历六月六日和七月六日之间推移, 相当于公历4月15或16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 表示祝贺来年吉祥如意,并有扎花房、划龙舟、丢包、放*高升、点*孔明灯和多种民族歌舞活动。解放后增加了文艺会演、电影晚会、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内容,当地各民族也共同参加各项庆祝活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民族也同时过这个节日。缅甸称这个节日为“摩诃丁犍”(意为“换岁”),泰国称“宋干”节, 活动内容大同小异。

泼水节

中国傣族传统节日。于傣历6月15日 (清明后几天)举行。相传为纪念12位姑娘而举行。12位姑娘杀死魔王后,轮流抱着滚烫的魔头,泼水降温,直至魔头死去。后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节日。泼水有文泼、武泼之分。文泼对长者,武泼则用盆、瓢、桶在追逐中痛泼。被泼的水越多,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高兴。节日中伴有拜佛、赛龙舟等活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在公历4月中旬过泼水节。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