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均
清代哲学著作。清初方以智著。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复社领袖之一。崇桢十三年(1640)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明亡后,南明桂王即位,任少詹事等。后因避清兵搜捕,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等。1664年起居吉安青原山净居寺,潜隐著书。学识渊博。“凡天文、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下逮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桐城耆旧传·方以智传》),通晓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当时刚传入的西方近代科学。写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撰于清顺治九年(1652)前后。代表作者的晚期思想。全书除《开章》、《记》以外,还有《扩信》、《三征》等二十六篇约十余万字。
《东西均》主要是论述哲学思想,即其所谓“通几”之学。
在《开章》中对“东西均”作了解释:“均者,造瓦之具,旋转者也。”“乐有均钟木。”“均固合形、声两端之物也,古呼均为‘东西’。”也就是说,“均”是指旋转的陶钧,也是指调节乐器的器具均钟木。“均”有统一两端而运转的意思。而“均”可称为“东西”,物也可称为“东西”。物本身就包含着正(东)反(西)两面。所以,“东西均”即是意谓着包括瓦具、均钟木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两端的统一。这表现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强调“尽天地古今皆二”的原理。把“相因者相极”看作是“天地间之至理”。肯定事物的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方以智说:“一不可量,量则言二;曰有曰无,两端是也……尽天地间古今皆二也,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也者。相反相因,因而以济。”(《三征》)宇宙间从自然到社会,从人到物,从四时的变化到人物的生死,无不是“有一必有二”,这体现了矛盾法则的普遍性。进一步提出对立面的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的关系。他说:“所谓相反相因者,相捄相胜而相成也。”(《反因》)所谓“相捄”,即对立面的结合、凝聚、统一;“相胜”即矛盾双方互为犄角之势,一方要战胜另一方;“相成”即矛盾双方经过斗争而形成新的统一体,开始新的相捄相胜过程。
《东西均》提出“交轮几”的特殊概念,试图概括事物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几’者,微也,危也,权之始也,变之端也。”“‘交’以虚实,‘轮’续前后,而通虚实前后者曰‘贯’。贯难状而言其几”(《三征》)。“交”是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互相交感而互相联结、渗透,即对立面的同一;“轮”指事物前后相续的变化推移,即矛盾促成事物的转化;“几”指事物变化的契几,即贯通转化过程的动力源泉。也包含有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来把握发展的可能性的思想。
“交轮几”的概念是和“随泯统”联系在一起的。方以智说:“明天地而立一切法;贵使人随,暗天地而泯一切法,贵使人深;合明暗之天地而统一切法,贵使人贯。”(《三征》)受佛教天台宗“三谛圆融”的影响,把矛盾的对立面的统一最后归结为泯灭主客对立的绝对境界。所谓“明天地”的“随”,就是随顺正常认识,肯定客观存在的差别和对立;所谓“暗天地”的“泯”,即深一步的认识,模糊和消灭一切差别和对立,所谓“合明暗”的“统”,即综合以上的两种境界,把两者贯穿统一起来。他说:“俗谛立一切法之二,即真谛泯一切法之一,即中谛统一切法之一即二,二即一。”(《全偏》)“俗谛”、“真谛”、“中谛”对应于“随泯统”三个层次,这就陷入了消除矛盾的形而上学思辨。
因此,方以智进而认为,在天地之上有“真天”,在阴阳之上有“真阳”,在有无之上有“太无”,在善恶之上有“真善”,这些“真天”、“真阳”、“太无”、“真善”都是超越了天地、阴阳、善恶、有无之“对待”的“无对待”,是一种绝对的最高境界。他还提出“圆∴(读伊)”的理论。解释说:“圆∴三点,举一明三,即是两端用中,一以贯之”,“上一点为无对待,不落四句之太极,下一点为相对待,交轮太极之两仪”,“上一点实贯二者而如环”(《三征》)。这样势必最终陷入唯心主义。他说:“心大于天地,一切困心生者,谓此所以然者也。谓之心者,公心也。人与天地万物俱在此公心中。”“公心”成为最后的归宿,是世界的本体。
《东西均》原有安徽省博物馆藏抄本,系方以智生前抄成,并亲笔批改增删。三百年来少有人问及,几被湮没。梁启超曾将方以智的治学方法概括成“尊疑、尊证、尊今”,却未从哲学思想上作进一步研究。直到1957年侯外庐对方以智的哲学思想作了探讨,才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嗣后学术界对此书研究增多,但评价尚不尽一致。1962年中华书局根据手抄本出版李学勉点校本,侯外庐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