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洗三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洗三

❶育儿习俗。满汉皆有之,婴儿诞生后3日,为婴儿接生的老年妇女(俗称“姥姥”)至家为婴儿洗浴,众亲友家妇女亦往致贺。洗婴之水以槐枝、艾叶熬之,众亲友“添盆”后,姥姥以棒槌搅动盆中之水,口诵:“一搅二搅连三搅,哥哥领着弟弟跑”等吉祥祝词。洗浴时按洗的部位口诵:“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洗脸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等,为婴儿梳头发时则颂曰:“三梳子、两拢子,长大了带红顶子”。洗浴后,又有“打聪明”、“掖如意”等形式,以示祝福。且用姜片、艾篙汁擦婴儿前额及周身,以新布蘸茶水擦牙床。婴儿哭为吉兆,称为“响盆”。仪式结束后,婴儿家长请“姥姥”和致贺亲友吃面条,称“洗三面”,寓期望婴儿长寿。
❷旧时治丧习俗。满汉皆有之。流行于东北、北京等地。“接三”之日天黑后,先将预先制好的纸扎车船、轿马、箱柜、弓箭、童男童女等送至预定空旷之地; 以排在门外僧尼击响法器为号,僧尼奏佛教乐前行,死者孝子跪于棺前三唤其父母。上车,边哭边外行,丧家男子及前来吊祭众亲友各执点燃的香、白纸灯笼,依次随其后(旗俗,丧家妇女只跪哭棺侧,并不随行)。“送三”队伍行至预先期放好的纸车马等之前,家人跪哭,在僧尼哀乐中焚之。事毕亲友辞归,死者家人叩谢。回至家中,复于灵前举哀,僧尼亦回丧家诵经“放焰口”,至夜半乃至薄明方罢,意给死者灵魂送行,此俗现渐废除。

洗三

生辰习俗。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娘家看望产妇与婴儿,谓之“洗三”或“三朝”,俗称“做三日”。去时带空心馍(中间有孔的大饼,有的地方叫“起草馍”)、鸡蛋、红糖和肉、菜等食品和婴儿衣服。一些地方给婴儿送“毛衫儿”(为婴儿缝制的白布衣服,右襟、斜领须由婴儿外婆亲手缝制)和褥子、被子。产妇坐在草灰堆上,第三日扫灰炕,叫“起草”。婴儿出生后,用旧衣裤或破布包裹,大麻缕束扎,第三日才穿外家送来的“毛衫儿”。给婴儿做“洗三”时,要为婴儿擦洗身体,有的还要在洗浴的热水中浸泡艾叶、花椒等。

洗三

育儿习俗。满、汉皆有。旧时清宫中亦行之。婴儿出生后第3日,为其接生的老年妇女(俗称姥姥) 至家为其洗浴,亲友家亦遣妇女前往贺喜。洗浴之水以槐枝、艾叶熬之,亲友来贺者“添盆”,再由“姥姥”以棒槌搅动盆中之水,同时口念“一搅二搅连三搅,哥哥领着弟弟跑”等吉语。洗浴时则按所洗部位口念 “先洗头,作王侯; 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 洗脸蛋,作知县; 洗洗沟,作知州”等。为婴儿梳头发时说“三梳子、两拢子,长大了带红顶子”。洗浴过程中或洗完后,尚有 “打聪明”、“掖如意”等祝福仪节,并用姜片和艾蒿汁擦婴儿前额及周身,再用新布蘸茶水擦婴儿牙床,如其大哭则为吉兆,称“响盆”。全部仪式结束后,婴儿家要请“姥姥”和贺喜亲友吃面条,称“洗三面”,寓期望婴儿长寿之意。

洗三

诞育习俗。亦称洗三朝。旧时,新生儿第三天过三日,是人生第一个庆礼。山东各地,尤其富家,对生头胎较重视。宴请家族、亲友、产婆。婴儿外祖母及亲朋备礼来贺,谓之添盆,外祖父须向产婆磕3个头,致谢。同时,给婴儿沐浴。一为净秽污,取洁白入世之意;二为壮胆量,长大临事不恐;三是健康防病。亦有不真正用水浴的。此俗形成于唐代,现仍有残留。临朐西部有用小碗盛少许面条、水汤倒进水井,请水神吃的习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