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洛神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洛神赋东汉曹植作。是建安文学中的重要著作。通过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塑造了洛神宓妃的艺术形象。赋中用大量篇幅描绘了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通过写诗人与宓妃间的欲爱不能欲罢不忍的爱情悲剧,把宓妃的美丽多情,向往自由的爱情与幸福生活的性格与心理刻划得鲜明细腻,楚楚动人。 洛神赋三国魏陈思王曹植撰,为流传久远的赋中名篇。洛神是传说中上古宓羲氏的女儿,因溺洛水而死为神,又名宓妃。本赋为黄初四年作者入朝后回封地途中经洛水时有感而作。关于赋的本意,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一是认为赋为赞美美丽的女神而作; 二是认为为了怀念甄后; 三是认为赋中隐喻有“君臣大义”。以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赋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的美丽多情的女子,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倾心爱慕,表达了因神人殊隔、未能交接的怨恨与惆怅: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全赋描写细腻生动,形象优美鲜明,为六朝赋中之佼佼者。 洛神赋图 《洛神赋》魏曹植撰。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同母弟。曹操曾极宠爱才华出众的曹植,几次欲立为太子。但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终于失去了曹操的信任。而善于矫情自饰的曹丕得立为太子。曹操死后,曹丕代汉称帝。由于遭到曹丕很深的猜忌,曹植强烈的功名抱负在沉重的忧患压抑中,必然发而为沉郁悲凉的生命的慨叹。生命易逝的悲哀,壮志难酬的人生忧患,是激响于曹植后期文学创作中的主旋律。《洛神赋》是曹植于黄初四年(223)入朝京都洛阳后,在回封邑途中经洛水时有感而作。洛神相传是伏羲之女宓妃。《洛神赋》叙写了作者与洛神两相爱慕,但因人神道殊,无从结合,而终于怅然分离的一段充满梦幻色彩的离奇故事。作者用清丽的词藻,精致的描绘,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楚楚动人的神女形象。洛神形象应是曹植执着追求的理想的象征。“恨人神之道殊”,正是曹植对于无从实现其理想而感发的叹惋悲慨。《洛神赋》是建安时期抒情赋中极优美隽秀的篇章。 《洛神赋》《洛神赋》 系曹植作。曹植 (192—232),是曹操第三子,曹丕胞弟。有高才,为曹丕、曹睿父子所嫉,备受压抑,终生不得志,郁郁而终。曹植创作成就很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一。他的诗《曹子建集》 10卷,清人丁晏所编 《曹集评评》 为较好的评校本。 洛神赋赋篇名。三国魏曹植作。写于黄初年间。以传说中的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借鉴了宋玉《神女赋》的写法,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表达了作者对她的爱慕及因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赋中的描写细腻而又生动,如写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矅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一连串比喻,描绘出了鲜明的形象,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过去曾有“感甄”之说,即认为此赋是曹植思念甄氏(曹丕之妻)而作。后来一些研究者多以为此说不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