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流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流涎流口水。常见于婴幼儿时期。有生理和病理等因素。人体的唾液腺有三对: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腮腺位于耳的前下方,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颌下腺位于下颌角前下方;舌下腺位于舌下口腔底部的粘膜下面。均有导管开口于舌系带的旁边。新生儿的唾液腺发育较差,唾液分泌少,口腔粘膜较干燥。出生3—4个月后,唾液分泌开始增多,5-6个月后显著增加,乳牙萌出对口腔内神经的刺激也使唾液分泌旺盛,而这时婴儿口腔浅,又不会及时吞咽过多的唾液,因而常流口水,称为“生理性流涎”,不是病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流涎会自然消失。但应注意颏部、下颌、颈部的皮肤保护,经常用温水洗净,涂以油脂,擦口水的纸、手帕要柔软。当患口腔炎时,可使唾液增多而流涎。某些智力低下儿,口腔不能完全闭合,常垂涎于口外,称“假性流涎”。患脑炎等神经系统疾病留下后遗症,吞咽障碍也可引起流涎。 流涎liuxian流口水。常见于婴幼儿时期。有生理和病理等因素。人体的唾液腺有三对: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腮腺位于耳的前下方,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颌下腺位于下颌角前下方;舌下腺位于舌下口腔底部的粘膜下面,均有导管开口于舌系带的旁边。新生儿的唾液腺发育较差,唾液分泌少,口腔粘膜较干燥。出生3~4个月后,唾液分泌开始增多,5~6个月后显著增加,乳牙萌出对口腔内神经的刺激也使唾液分泌旺盛,而这时婴儿口腔浅,又不会及时吞咽过多的唾液,因而常流口水,称为“生理性流涎”,不是病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流涎会自然消失。但应注意颏部、下颌、颈部的皮肤保护,经常用温水洗净,涂以油脂;擦口水的纸、手帕要柔软。当患口腔炎时,可使唾液增多而流涎。某些智力低下儿,口腔不能完全闭合,常垂涎于口外,称“假性流涎”。患脑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时,吞咽障碍也可引起流涎。 流涎唾液自口腔外流的现象。婴儿口腔浅,又不会及时咽下过多的唾液而发生流涎,属于生理现象;口腔粘膜炎症及面神经麻痹等疾病所致的流涎为病理现象,应治疗原发病。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