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流行性乙型脑炎liuxingxingyixingnaoyan简称乙脑,又称日本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如接种于动物脑内,可产生典型的乙脑症状及病理变化。本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动物都可感染(牛、马感染率为90%,猪为100%),但主要传染源为动物。猪、马等都是主要的病毒扩散宿主,而病人血中不易分离出病毒,不是主要的传染源。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媒介,病毒除可以在蚊体内繁殖外,并可随蚊越冬,经卵传代,终身携带,因此蚊又是乙脑病毒长期宿主。由于本病经蚊传染,故发病有严格季节性。我国病例约90%在7、8、9三个月发生。气温在25℃以上,雨量适宜,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迅速。气温在16℃以下时,蚊虫不叮咬吸血。我国除西藏、新疆、青海外,各省市均有发病。人对乙脑普遍易感,由于大部分感染者机体抵抗力健全,而不出现症状,呈隐性感染。隐性感染率可高达53~90%。感染后有持久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多在10岁以下,婴儿由于可以从母体得到被动免疫,故发病较少,病情较轻。本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脑实质病变极为广泛,以大脑皮层、基底核、脑干处为重点。可因脑组织受损部位不同及病变轻重,而在临床上表现不一。本病潜伏期4~12天。起病急,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部分病人可有颈强直及病理反应,但神志大多清楚。发病4~10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更为突出,病情进入高峰,临床表现为高热(稽留热)可到40℃以上,可有意识障碍、昏迷、惊厥、抽搐。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严重症状,亦为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上述症状越明显,则病情越严重,预防不好,后遗症多。多数病人可于病程8~11天后逐渐好转,体温下降,神志转清而进入恢复期。有的病人恢复期可长达6~12个月,此期可有运动障碍、精神异常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失语、震颤、瘫痪、智力障碍、多汗、多尿等症状。如12个月后仍不恢复则进入后遗症期。此期如能积极治疗,仍可减轻症状以至痊愈。此病以临床症状、脑脊液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甚至病毒分离进行诊断。同时应与其它疾病如中毒性痢疾、化脓性脑膜炎、高热惊厥等相区别。由于本病病情严重,治疗困难,应以预防为主,积极采取灭蚊,防蚊咬及接种疫苗等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主要经蚊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病人多为10岁以下儿童。乙脑为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人感染乙脑病毒后,因血中病毒量少故不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在乙脑流行区,猪的感染最为普遍,通过蚊—猪—蚊循环,使乙脑病毒扩散,故成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和扩散宿主。症状表现: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典型病人可有初热期、极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等临床经过。起病急,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嗜睡。2—3天后进入极期,持续高热,昏迷、惊厥。婴幼儿常有前囟隆起。多数病人在发热持续7—10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病情改善,进入恢复期。少数重症病人在发病半年以后,仍留有意识障碍、失语、瘫痪、痴呆等症状,称为乙脑后遗症。婴幼儿重型患者可发生癫痫等后遗症。预防措施:流行区6个月至10岁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迁入流行区的成人,应接种乙脑灭活疫苗。预防注射应于每年流行期前一个月完成。隔离病人。作好家畜、家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消灭蚊虫。 流行性乙型脑炎liuxingxing yixing naoyan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主要经蚊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病人多为10岁以下儿童。乙脑为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人感染乙脑病毒后,因血中病毒量少故不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在乙脑流行区,猪的感染最为普遍,通过蚊——猪——蚊循环,使乙脑病毒扩散,故成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和扩散宿主。症状表现: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典型病人可有初热期、极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等临床经过。起病急,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嗜睡。2~3天后进入极期,持续高热,昏迷、惊厥。婴幼儿常有前囟隆起。多数病人在发热持续7~10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病情改善,进入恢复期。少数重症病人在发病半年以后,仍留有意识障碍、失语、瘫痪、痴呆等症状,称为乙脑后遗症。婴幼儿重型患者可发生癫痫等后遗症。预防措施:流行区6个月至10岁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迁入流行区的成人,应接种乙脑灭活疫苗。预防注射应于每年流行期前一个月完成。隔离病人。做好家畜、家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消灭蚊虫。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由蚊虫传播,多见于儿童,夏秋季流行。主要症状有高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抽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重者出现呼吸衰竭。常有肢体痉挛、瘫痪等后遗症。采用降温、止痉等中西医综合疗法,肢体瘫痪等后遗症可行针炙、按摩治疗。消灭蚊虫和疫苗注射是预防的关键。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1951年,长沙市报告发生疑似乙脑病人47例,其中1例经补体结合试验确诊。此后,各地陆续报告有乙脑流行。到1972年,省内各市、县、镇均有病例报道。湖南每年首发病例在3月份,末例一般在9月份,流行高峰期为7月初至8月中旬。1971年发病率为29/10万,10岁以内儿童约占患者总数的90%以上。经大力灭蚊、开展预防注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疫情逐年下降。1984年发病率控制在4/10万之内。随着防治技术的进展,病死率亦由50年代平均35.9%下降为1984年的7%。1991年发病率为3.5/10万左右,病死率不超过3.7%。1994年,发病率为1.57/ 10万,病死率为1.4%。50年代,益阳中医李星鹄根据中医温热病理论,以清热养阴、湿热解毒为主,驱风祛痰、通窍活经为辅; 高热不退者,将患者安卧于阴凉避风地上,外用黄泥、清水调和成饼敷于胸、腹部 (咳嗽者、胸部不用,腹泻者、腹部不用),治疗乙脑患者,疗效显著。1959年4月,李星鹄被卫生部授予银质奖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