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流行性出血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流行性出血热liuxingxing chuxuere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伴有肾病综合征的出血热”,或“出血性肾病肾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RNA型,直径约95纳米,呈圆球状,外有包膜。对乙醚、氯仿敏感,在60℃和紫外线照射下可使其灭活。鼠类为其贮存宿主和传染源,农村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城市主要传染源是大家鼠和褐家鼠。实验室受感染的大白鼠也可作为传染源引起实验人员发病。感染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本病流行广泛,全年均可发病,但北方11~12月、南方11~次年1月或5~7月份发病较多。流行多见于野外作业人群。潜伏期7~46天,一般为2周。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血、蛋白尿为主要特征,典型病例经历以下五个阶段:发热期持续3~7日;低压期或休克期自第4~7日起,持续数小时至6天,少尿期第5~8天起,持续2~5天;多尿期第9~14天起,持续1~2周;恢愎期第4周起,持续6周或更长。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治疗中根据各期病理生理变化,采取综合措施,调整机体内环境紊乱,预防可能发生的损害。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抢救。由于小血管损害,可出现休克、出血和肾功能衰竭,治疗中把好休克关、尿毒症关和出血关,使病人越过险期恢复健康。预防应以防鼠灭鼠为中心。每年应有3次大面积的突击灭鼠。野外营地或工棚应挖防鼠沟,并创造条件使人员睡高铺,保管好粮食和各种食品,防止被鼠的排泄物污染。不要在草地和稻草上坐卧,不要用手抓老鼠。皮肤伤口要及时包扎,防止被鼠的排泄物污染。 流行性出血热虫媒病毒引起的传染源。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革螨叮咬人是主要传播媒介。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患者以轻壮年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休克和肾功能衰竭。临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五期。结合各期特点进行治疗。灭螨、灭鼠是预防的重点。 流行性出血热1963年11月23日,在岳阳县新墙区发现湖南首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此后,省内陆续有病例报道。至1985年,全省陆续有病例报道。至1985年,全省有岳阳等53个县、市先后报告有此病流行。60年代,省内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在1/10万以下。随着新疫区的发现,病例报告也相应增多,1984年发病率为12.2/ 10万,1985年上升为13.33/10万。湖南流行的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根据流行特点,采取疫区灭鼠、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治疗)的原则,积极治疗病人的综合措施。1986年全省70%的县开展大面积灭鼠,并有12个重点县同省签订灭鼠合同,从而使当年出血热发病率比上年下降22.28%。之后,继续抓紧重点疫区县、市的防治工作,上下级之间签订目标责任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性检查,展开预防接种,加强鼠密度监测、出血热病的个案调查处理、鼠带毒调查、春秋两季大规模灭鼠等措施,1994年发病率为11.23/10万,1995年,全省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控制到9.28/10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