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浑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浑仪我国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西汉落下闳曾制造,至唐贞观年间,李淳风又进行了改进。《新唐书 ·天文志》: “贞观初,淳风上言: ‘舜在珞玑玉衡,以齐七政,则 浑天仪也。《周礼》,土圭正日景以求地中,有以见日行黄道之验也。暨于周末,此器乃亡。汉落下闳作浑仪,其后贾逵、张衡等亦各有之,而推验七曜,并循赤道。按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常定于中,国无南北之异。盖浑仪无黄道久矣。’ 太宗异其说,因诏为之。至七年仪成。”浑仪也叫 “浑天仪”。李淳风所改浑仪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等部分构成,全用铜铸之。两《唐书 ·天文志》均载浑仪置于凝晖阁,其后失其所在而亡。 143 浑仪我国古代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浑仪与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故初期被统称为“浑天仪”。浑仪是由许多同心圆环组成,通过可绕中心旋转的窥管观测天体。因其历史长久,早期结构不详,唐代李淳风设计制造的浑仪分外,中、内三层。外层称六合仪,由地平环、子午环(双环)、赤道环交结成固定的框架;中层称三辰仪,由黄道环、白道环、赤道环构成,各环相对位置固定,而整个环组可以绕轴转动;内层称四游仪,由极轴、赤经双环、窥管构成,平行的赤经双环夹着窥管可绕极轴转动,窥管同时还可在双环内自由转动,指向天空任意点。唐以后的浑仪与此相似,仅有零件上的增减。浑仪因环数多,观测时遮蔽的天区也多,给观测带来不便。唐、宋以后人们对赤道、黄道坐标系的互换已能较精确地掌握,因此自北宋始对浑仪进行简化。至元代郭守敬创制出有名的简仪。 浑仪中国古代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仪器。以管窥天。历史悠久。唐以后的浑仪都和李淳风(602—670)浑仪相似,由若干规环分三层同心组合而成。规环太多,妨碍连续观测。 浑仪一卷。汉张衡(78—124)撰,清马国翰辑。衡字平子,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少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时天下承平日久,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传会,十年乃成。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徵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究阴阳,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旧唐书·经籍志》载《浑天仪》一卷,张衡撰; 《唐书·艺文志》载《灵宪图》一卷,又《浑天仪》一卷。《隋书》未著。然《隋志》有《浑天图》一卷,失注撰人。考《开元占经》,引张衡《浑仪图》注:疑《隋志·浑天图》,即张衡撰。惟《隋书·天文志》,谓张衡浑仪,作于延熹七年,殊属不合。衡卒于永和四年,安得延熹时作浑仪?《晋书·天文志》,谓为顺帝时制。虽与本传微有不合,尚为近之。《隋书》所言,失之远矣。《隋书》云: “张衡以铜制浑天仪,以四分为度,周天一丈四尺六寸一分。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伺之者,闭户而唱之,以告灵台之观天者。璇玑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春秋·文曜钩》曰:“唐尧即位,羲和立浑仪,此则仪象之设,其来远矣。汉太初,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等,造圆仪,以考历度,永元、贾逵,造太史黄道铜仪。衡继做浑仪。其后刘洪、陆绩、王蕃之流,历有制造,递加精密。”此为马国翰辑本,洪颐煊亦辑录之,可互勘。是书传世者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