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浣纱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浣纱记一名《吴越春秋》。戏曲。明梁辰鱼(约1521—约1594)撰。辰鱼字伯龙,号少伯,一号仇池外史,昆山(今属江苏)人。太学生。与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相友善。擅词曲,精于音律,度曲为一时所宗。著有杂剧三种,传奇一种及散曲《江东白苧》等,大半传世。此剧凡四十五出,演吴越兴亡故事。春秋时代,吴越相争,越败于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图报复。后越王用范蠡计,向吴王夫差进献浣纱女西施,并离间吴国君臣,终于灭吴。范蠡功成之后,弃官携西施泛舟而去。该剧用昆腔演唱,对昆腔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有明万历金陵唐氏富春堂刻本,汲古阁刻本,明怡云阁刻汤显祖评本,清乾隆间内府钞本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郑振铎藏明刊本影印。 060 浣纱记全剧45出,由明魏良辅按其主持改革的昆山新腔谱曲。唱腔中首次使用“水磨调”、加“赠板”(8/4拍),音乐“清柔宛折”,一改昔日 “南曲率平直无意致”之旧观。在表现特殊场面时,还直引山歌、小调入曲,以丰富音乐色彩的变化。另在《泛湖》一出中,西施与范蠡的对答,采用南北联套的布局,由西施唱南曲,范蠡唱北曲,也收到刚柔相济、对比鲜明的艺术效果。 073 浣纱记传奇剧本。明梁辰鱼著。原名《吴越春秋》。写春秋时吴越争霸相攻伐,越国战败,用范蠡计献浣纱美女西施给吴王夫差。夫差追逐声色,勾践愤发图强。后越国反攻破吴,夫差自尽。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五湖,飘荡而去。全剧45出,头绪纷繁、事件匆促。但吴臣伍子胥与伯嚭的塑造较成功,写西施亦感情饱满。《浣纱记》写于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创制“水磨调”之际。辰鱼得良辅传授,与郑思笠等相与琢磨,用水磨调搬写此剧,获得成功。后来舞台上的西施故事,多源于梁作。 浣纱记原名《吴越春秋》。传奇剧本。明梁辰鱼作。有多种明刊本。其中以《六十种曲》本较流行。写春秋时,吴越相互攻伐,越被吴所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又用范蠡计,向吴王夫差进献浣纱女西施,并离间吴国君臣,终于灭吴。范蠡功成即弃官携西施泛舟而去。剧本对越国君臣发愤图强的精神和伍子胥的忠义加以歌颂,对夫差的奢靡和伯嚭的贪婪则有所批判。写作与魏良辅整理加工昆腔约在同一时期,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起过一定作用。《回营》、《打围》、《寄子》等即出于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