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浮士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浮士德》诗剧,是德国诗人歌德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部。悲剧取材于16世纪德国关于浮士德博士和魔鬼订约的传说。浮士德是中世纪的一位学者,在书斋里孜孜探索几十年,内心充满矛盾。在怀疑绝望中与魔鬼订了一个盟约。魔鬼答应帮助浮士德追求到他所需要的一切,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在魔鬼帮助下,返老还童的浮士德爱上了少女玛甘泪,却使她误毒死了母亲,溺死了自己的婴儿,又死了兄弟,最终在狱中死去。爱情失败后,浮士德转向政治生活,在皇帝的宫廷里为统治阶级效力。他奉皇帝指示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对海伦顿生爱慕之心,为此昏倒在地。政治生活并不能使他满足。魔鬼帮助浮士德追寻海伦,并使他与海伦结合,生了儿子欧福良。欧福良因跳跃过高,不幸堕地而死。海伦随之消失。浮士德对古典美的梦幻消失了,最后他终于在率领人民填海造田、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因想像未来感到满足,因此倒地而死,灵魂被魔鬼攫去。天帝却派天使接浮士德的灵魂进入天堂,与玛甘泪相会。诗剧描绘了处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积极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全过程,表现了不断否定自我、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浮士德》剧照之浮士德和格雷辛 《浮士德》德国诗剧,作者歌德。这是一部代表着人类文学最高成就的剧作。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他与魔鬼结盟,创造了很多奇迹,最后灵魂被魔鬼夺走。歌德把他塑造成一个为探索真理,追求人类最高理想而永不止息地奋斗的人物。他从个人生活的“小世界”走向社会的“大世界”,经历了书斋、爱情、宫廷、美的幻梦等阶段之后,最后悟出了生活的智慧,即要每天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领悟自由生活和享受。歌德赋予浮士德和魔鬼以新的关系,将善恶的分界线不再绝对化——浮士德的一切成就都是在与魔鬼的斗争中取得的,而其每一个行动又离不开魔鬼。
浮士德德国作家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 浮士德诗剧。歌德作。共两部。第一部完成于1806年,第二部完成于1831年。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表现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索人生理想、不断追求的道路。其探索历程经历了走出书斋、爱情生活、政治悲剧、美的追求和创造事业5个阶段。反映了自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构思宏伟、背景广阔、变幻纷繁、思想深邃。是德国和世界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浮士德》《浮士德》 是歌德一生进行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与荷马的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媲美的伟大诗篇。歌德是世界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长寿作家之一。他活到83岁,却有60年时间将主要精力花在诗剧 《浮士德》 的创作上。它以德国中世纪的民间传说为基础,以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社会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富有进取精神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远见卓识。诗剧结构庞大,情节复杂,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浮士德》诗体悲剧。德国歌德著,取材于16世纪德国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歌德升华了故事的主题,将其中灵与肉、知识与信仰的冲突提高到普遍性的高度。全书分为2部,共1万2千余行。一般将它分为知识、爱情、政治、艺术与事业5个悲剧发展阶段。描写年迈的浮士德博士在中世纪的书斋中深感所学知识陈腐无用,欲进无路,正欲饮鸩自尽,忽闻复活节的钟声,遂随人群走向城外原野。回斋后魔鬼靡非斯特出现,允诺老博士重返青春,享尽人间欢乐荣华,但以获得“满足”后其灵魂归于魔鬼为条件,浮士德同意订约。于是重现为美少年,经历了与贫苦市民少女玛格丽特的恋爱、宫廷大臣的政治生涯,仍无法施展其改革政治的抱负。又幻想通过与古典美的结合,实现精神上的追求,他经历了与希腊美人海伦得而复失的结合。最后年已百岁回到故国,终于在为人民造福、改造大地的工作中找到了幸福和生活的真谛。他喊出心中的满足,于是魔鬼立即将其拖向地狱,但此时光明圣母与众女神来到,齐声赞美其自强不息、不断向上的精神,将其救入天上。浮士德是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与理想的象征,涵盖了当时资产阶级先进的哲学思想与知识、技术的进步,也是作者一生思想探索的总结。靡非斯特则是恶、否定、肉欲、世俗性的象征,反映出资产阶级的消极特征,但在歌德看来,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长诗将诗与戏剧、幻想与真实、优美的抒情与辛辣的讽刺相结合,几乎运用了当时一切诗歌形式,语言丰富优美和谐,为世界文学中的杰作之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