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浮士德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浮士德》

诗剧,是德国诗人歌德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部。悲剧取材于16世纪德国关于浮士德博士和魔鬼订约的传说。浮士德是中世纪的一位学者,在书斋里孜孜探索几十年,内心充满矛盾。在怀疑绝望中与魔鬼订了一个盟约。魔鬼答应帮助浮士德追求到他所需要的一切,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在魔鬼帮助下,返老还童的浮士德爱上了少女玛甘泪,却使她误毒死了母亲,溺死了自己的婴儿,又死了兄弟,最终在狱中死去。爱情失败后,浮士德转向政治生活,在皇帝的宫廷里为统治阶级效力。他奉皇帝指示召来古希腊美女海伦,对海伦顿生爱慕之心,为此昏倒在地。政治生活并不能使他满足。魔鬼帮助浮士德追寻海伦,并使他与海伦结合,生了儿子欧福良。欧福良因跳跃过高,不幸堕地而死。海伦随之消失。浮士德对古典美的梦幻消失了,最后他终于在率领人民填海造田、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因想像未来感到满足,因此倒地而死,灵魂被魔鬼攫去。天帝却派天使接浮士德的灵魂进入天堂,与玛甘泪相会。诗剧描绘了处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积极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全过程,表现了不断否定自我、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浮士德》剧照之浮士德和格雷辛


《浮士德》

德国诗剧,作者歌德。这是一部代表着人类文学最高成就的剧作。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他与魔鬼结盟,创造了很多奇迹,最后灵魂被魔鬼夺走。歌德把他塑造成一个为探索真理,追求人类最高理想而永不止息地奋斗的人物。他从个人生活的“小世界”走向社会的“大世界”,经历了书斋、爱情、宫廷、美的幻梦等阶段之后,最后悟出了生活的智慧,即要每天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领悟自由生活和享受。歌德赋予浮士德和魔鬼以新的关系,将善恶的分界线不再绝对化——浮士德的一切成就都是在与魔鬼的斗争中取得的,而其每一个行动又离不开魔鬼。
《浮士德》的结构非常奇特。它包含了若干可以自成一体的悲剧,又可以看做是一部诗集。就全剧而言,它的戏剧结构并不严密,像是一首叙事诗。它是诗、戏剧、小说的混合。它与《神曲》、《哈姆雷特》《荷马史诗》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

浮士德

德国作家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


浮士德

诗剧。歌德作。共两部。第一部完成于1806年,第二部完成于1831年。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表现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索人生理想、不断追求的道路。其探索历程经历了走出书斋、爱情生活、政治悲剧、美的追求和创造事业5个阶段。反映了自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道路。构思宏伟、背景广阔、变幻纷繁、思想深邃。是德国和世界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浮士德》

《浮士德》 是歌德一生进行思想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与荷马的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媲美的伟大诗篇。歌德是世界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长寿作家之一。他活到83岁,却有60年时间将主要精力花在诗剧 《浮士德》 的创作上。它以德国中世纪的民间传说为基础,以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社会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富有进取精神的先进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远见卓识。诗剧结构庞大,情节复杂,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浮士德》 的情节是: 中世纪的浮士德博士外出郊游时遇到了魔鬼。两人订下契约: 魔鬼甘愿做他的仆人,帮助他享尽人间乐趣。但他一旦感到满足时,便是魔鬼的胜利。于是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返老还童,开始了奇特的经历: 他与一少女恋爱,为皇帝解决财政危机,跟最美的女子海伦结婚,向海水索取陆地等等。但浮士德始终不为个人的幸福而满足,即使他双目失明,成了百岁老人时,仍然认为:人生应当 “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这也是全诗的主旨,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1749—1832),是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生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16岁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并学写诗歌。18世纪70年代初,他成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写下一系列呼唤自由、歌颂反抗的作品。如受到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致好评的历史剧 《曷兹·冯·伯利颀根》,诗剧 《普罗米修斯》 等。尤其是1774年发表的书信体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使25岁的歌德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小说通过维特的恋爱悲剧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的现象,所以恩格斯说它绝不是 “一部平凡的感伤的爱情小说”,而是“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此书风行欧洲,连一生戎马倥偬的拿破仑也随身携带,先后看过七遍。歌德还是德国抒情诗的创始人,一生写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 他晚年的创作也极其丰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维廉·麦斯特》 和自传体作品 《诗与真》 等。1775年,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担任枢密顾问和首相等职,为封建宫廷效劳达10年之久,思想上有其渺小和庸俗的一面。他力图进行一系列改良,不料一一失败,于是悄悄逃往意大利。1788年回国后,除担任艺术和科学院校的总监外,致力文艺创作和科学研究。除文学之外,他在美学、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

《浮士德》

诗体悲剧。德国歌德著,取材于16世纪德国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歌德升华了故事的主题,将其中灵与肉、知识与信仰的冲突提高到普遍性的高度。全书分为2部,共1万2千余行。一般将它分为知识、爱情、政治、艺术与事业5个悲剧发展阶段。描写年迈的浮士德博士在中世纪的书斋中深感所学知识陈腐无用,欲进无路,正欲饮鸩自尽,忽闻复活节的钟声,遂随人群走向城外原野。回斋后魔鬼靡非斯特出现,允诺老博士重返青春,享尽人间欢乐荣华,但以获得“满足”后其灵魂归于魔鬼为条件,浮士德同意订约。于是重现为美少年,经历了与贫苦市民少女玛格丽特的恋爱、宫廷大臣的政治生涯,仍无法施展其改革政治的抱负。又幻想通过与古典美的结合,实现精神上的追求,他经历了与希腊美人海伦得而复失的结合。最后年已百岁回到故国,终于在为人民造福、改造大地的工作中找到了幸福和生活的真谛。他喊出心中的满足,于是魔鬼立即将其拖向地狱,但此时光明圣母与众女神来到,齐声赞美其自强不息、不断向上的精神,将其救入天上。浮士德是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与理想的象征,涵盖了当时资产阶级先进的哲学思想与知识、技术的进步,也是作者一生思想探索的总结。靡非斯特则是恶、否定、肉欲、世俗性的象征,反映出资产阶级的消极特征,但在歌德看来,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长诗将诗与戏剧、幻想与真实、优美的抒情与辛辣的讽刺相结合,几乎运用了当时一切诗歌形式,语言丰富优美和谐,为世界文学中的杰作之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3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