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明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海明威1899—1961Haimingwei,Ernest Hemingway美国小说家。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喜爱体育活动,对文学和艺术感兴趣。1917年中学毕业前夕,要求入伍,因眼疾未获批准,随即担任堪萨斯城《星报》见习记者,1918年参加志愿救护队,任红十字会汽车司机,赴欧洲前线,在意大利受伤,1919年初回国,1921年去多伦多担任特写记者,后又以记者身份赴欧,1924~1927年一直任驻欧记者。 海明威1899—1961Haimingwei海明威1899~1961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现代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被称为美国20世纪上半期最有才华的“天才小说家”,是盛行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公认的代表作家。他一方面继承了马克·吐温等人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又在创作思想和方法上进行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对现当代美国和世界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 海明威像 海明威1899—1961Ernest Hemingway美国作家。生于医生家庭。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两次去西班牙报道战事,积极参加反法西斯的斗争,发表剧本《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赴欧当战地记者。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等。作品充满反战主题,坚信民主主义必胜,塑造了 一系列勇敢刚强的拳击家、斗牛士、猎人的硬汉性格。艺术上含蓄深沉、语言简洁。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1898—1961美国作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佳作被认为是本世纪的杰作。他是职业记者,见闻很广。最早的成功作是《太阳也上升了》。三年后出版了极受推崇的《永别了,武器》。以后的小说有《战地钟声》、《渡河入森林》、《老人与海》 以及纪实小说《午后之死》、《非洲的青山》等。他擅长于对人类体魄的颂扬,尤其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了他对人类道德尊严的至深理解。他的作品给人印象是粗犷表露于其外,细致深入于其中。他见长干简练的文体和淋漓尽致的描写。 海明威海明威 (1899—1961),美国著名小说家。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曾任记者,192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他的成名作 《太阳照样升起》 因表现一战后青年一代的迷惘和幻灭,被视作 “迷惘的一代” 代表作。另一部长篇 《永别了,武器》 从批判战争的目的出发,描写了 “人类的灾难”。他的第二个短篇小说集 《没有女人的男人》 和短篇 《乞力马扎罗的雪》 塑造了著名的 “硬汉性格”。代表作《丧钟为谁而鸣》 以自身参加西班牙内战的经历来从民主主义立场反对法西斯主义。著名的中篇 《老人与海》 的发表给他带来了1952年度普利策奖。1954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小说中他表现了在危险面前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气概。1961年自杀。 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生于芝加哥附近一名医家庭。中学毕业后任堪萨斯城《星报》见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法国、意大利服役,受重伤。战后任《多伦多明星日报》驻欧记者。192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描写战后一批青年在欧洲的流浪生活及其失望情绪,为其成名作; 因引用美国女作家斯泰因的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为题词,遂被称为“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 (1929)描写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充分显示了作者的独特风格,成为20世纪欧美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反战小说。西班牙内战期间,先后两次前往战地采访,坚定地站在共和国民主政府一边。内战结束后,迁居古巴,写成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描写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塑造了主人公罗伯特·乔登为正义而战的英雄形象,为其又一部著名的反战小说,并标志着其创作道路的新移点。此前还在马德里写成剧本《第五纵队》(1939),后拍成电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再次赴欧参战,多次遇险。50年代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描写老渔夫桑提亚哥单独去海上捕捉特大马林鱼的故事,以象征手法展现他与厄运拼搏的巨大力量和勇气,赞扬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伟大精神品格。该作与其30~40年代描写拳击家、斗牛士、赌徒、猎人、渔夫等人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和《胜者无所得》 (1933)一脉相承,塑造了美国文学中的“硬汉子”性格。其作气魄宏伟雄壮,结构舒展自如,行文简洁质朴,感情深邃含蓄,叙事对话喜用“电报式”短句。被誉为开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1954年,以 “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病痛折磨,举枪自杀。 海明威美国作家。生于1899年7月21日。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当过志愿救护队员、战地记者,还率领了一支游击队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爱好捕鱼和狩猎。1925年发表第1部短篇小说集。创作风格独特、文字卓越。著名的有《永别了,武器(战地春梦)》(1929)、《丧钟为谁而鸣(战地钟声)》(1940)、《乞力马扎罗的雪》等。一部以强者精神感染读者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使他闻名世界,并于1954年因“精通现代叙事技术”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7月2日因久病不愈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1899—1961Hemingway美国小说家。出生于芝加哥郊区一个医生家庭。中学毕业后在一家报社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志愿救护队,在意大利前线受重伤。后来回到家乡,练习写作。1921年底,去欧洲担任《星报》驻欧记者。他除了进行记者采访报道外,坚持文学创作,早年出版《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在我们的时代里》两个集子,并未引起文坛注意。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才成名。他在书前用了“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词,这个名称后来被沿用下来,他也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家。这部作品描写战后一批青年流落欧洲的生活情景,战争给他们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创伤,以致于对生活感到迷惘、厌倦和颓丧。接着发表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主人公美国青年亨利是志愿兵,在意大利前线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相爱,但不幸受了重伤,历经磨难,他们两人终于流亡到瑞士,过了一段愉快的生活,后来凯瑟琳死于难产,将亨利一人留在人间。这部作品从个人经历出发谴责帝国主义战争,富有感染力。描写客观、真实,情景交融;言语精练,对话简洁,内心独白真切,着意于引起读者的思考,这构成了他创作的独特风格。这部小说使他获得国际声誉。1927年海明威从欧洲回到美国佛罗里达州,他常去各地狩猎,出海捕鱼,去西班牙看斗牛;这时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猎人、渔夫、斗牛士、拳击手、走私者等,基本上都是男人,他们勇敢,聪慧,却又极端孤独,表现了一种“硬汉性格”。重要作品有描写西班牙斗牛的《死在午后》,短篇小说集《胜者无所得》,札记《非洲的青山》,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著名短篇小说《乞力马札罗的雪》也写于这个时期。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海明威以记者身份去采访,并积极支持共和政府,斥责法西斯主义。他后来写了剧本《第五纵队》、电影脚本《西班牙大地》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后者叙述美国人乔顿自愿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的故事,客观地反映了西班牙内战中的一些情况和问题,肯定了主人公的责任感和崇高的牺牲精神。这是西方文学中反映西班牙内战的一部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来过中国,并九次以记者身份访问欧洲战场。战后他迁居古巴,1952年发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写渔夫桑提亚哥在同象征着厄运的鲨鱼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但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优胜者的风度。这篇作品歌颂了人的顽强战斗精神,激励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它进一步发展了“硬汉性格”,博得世界文坛的赞誉。1954年海明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7月,他因多种疾病缠身,医治无效,用猎枪自杀。去世后整理发表的遗著有回忆录《不固定的圣节》、长篇小说《海流中的岛屿》和《伊甸园》、中篇小说《最后一片净土》以及《海明威书信选:1917—1961》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