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海浪Hailang海洋中水质点作周期性振动的水内传播现象。海洋中水面引起波动皆因外力引起。例如由风引起的波浪称为风浪;由日、月引潮力引起的波动称为潮波;由水下地震引起的波浪称为地震波等。实际观测表明,在水深大于波长的情况下,局部海域受到外力的扰动,会使水质点脱离静止时的位置,但在重力或表面张力作用下,水质点又力图恢复到平衡位置,从而引起水质点振动。这种振动是以各水质点的平衡位置为中心,作近似匀速圆周运动。沿波向,相邻水质点的运动半径和角速度都相同,只是后一个水质点比前一个启动要慢一段时间。这样,在同一时刻,水质点位于不同的位相上,这些水质点的连线就构成一定的波形,经过某一时刻后,每个水质点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移动相等的一段弧。把这些不同位相的水质点再连接起来,仍保持一定波形。由此可以看出:波浪,只是波形在传播,而水质点只是以平衡位置为中心,作匀速的圆周运动。水质点转动一周的时间是波浪的周期,即两相邻的波峰(或波谷)经过同一点所需要的时间。海浪中以风浪为最常见。风浪的大小取决于风速、风时、风区三个因素。风时是指风作用时间的久暂,风区是风作用的区域。风浪是沿着风向传播的,风区越大,风浪也就越能得到发展。为什么在小小的池塘里,尽管风速再大,风时再长也不能掀起滔滔巨浪,这是因为池塘水面小,波浪形成后很快传到对岸就破碎了。风浪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内部涡动摩擦消耗的能量和从风摄取的能量达到平衡,波高不再增长,但波长和波速仍在继续增加,因而风浪变得越来越平坦。世界最大风浪常发生在南半球的西风带海区,那里三大洋连成一片,海区辽阔,具备了形成大风浪的条件。 《海浪》男子独舞。北京歌舞团1980年首演。编导贾作光。作曲:杨智华。首演者:刘文刚。该舞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而创作,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创造出双重形象来体现主题。开端是剪影处理下的海燕形象,演员伏腰低头、两臂侧伸张开,似要把整个大海拥抱起来(天幕上投射着大海的镜头),使观众看去真如海燕在海面低翔;然后出现了海浪形象,演员在跪姿状态下后腰的同时,做甩臂和波浪式动作,恰似翻滚的浪花。此后,忽而作海燕展翅,忽而又形成浪浪起伏,海燕与海浪两组动作交替出现,在舞台上创造出交织的意境,给人产生美的联想。接着,演员从平台上纵身跳下,象征海燕展翅翱翔。从舞台一侧向对角线做滑翔跪翻、地面跪翻等动作时,仿佛是海浪撞击礁石所形成的翻腾的浪花。当演员做双臂屈伸展翅、插秧步时,那又是轻巧的海燕在海面上嬉戏飞舞。而地面跪翻、滚跌、亮相、卷体、翻身、蠕动等种种动作,那形象仿佛孕育着巨大力量,给人一种随时都可以激起滔天巨浪的感觉。接着,演员从纬角横线完全以翻滚动作来显示海燕迎着风浪勇敢无畏的性格之后,两个倒踢大跳动作,体现出海燕跃跃欲试、搏击大海的气势。作品借鉴音乐创作的复调手法,以高度凝练的、形象鲜明的舞蹈语言和高超技艺,将“海燕”与“海浪”的形象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一种搏击风浪的英勇气概。作品具现代意识,编导刻意创新,努力打破舞蹈创作中旧有的直接叙事的表现手法,力图在无情节的短小作品中包容较广阔的思想内涵,并在舞动的形体中蕴藏人生的哲理。1980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三等奖。被确认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之一。 海浪海面的一种波动现象。当海水受外力作用时,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而往复运动,海面也随之发生周期性起伏,并向一定方向传播,此种现象即为海浪。描述海浪的特征值有波高、周期、波长、波陡和波向等。一般周期变化范围为0.5~25 s,波长可从数十厘米至数百米,波高从数厘米至20 m余,特殊情况可达30 m以上。海洋中最大的海浪出现在南半球的西风带(40°S附近),那里西风盛行,强劲而稳定,12 m/s以上大风,终年吹刮不停;加之三大洋沟通,海域辽阔,大浪出现率很高,因此素有“咆哮的四十度”之称。在赤道附近,终年风力较弱,大浪出现频率较小,有时也因台风(飓风)而造成巨浪。海浪的破坏力是惊人的。拍岸浪对海岸的压力可达到30~50 t/m2。在一次大风暴中,巨浪曾把1370 t重的混凝土块移动了10 m;20 t重的重物也被它从4 m深的海底抛上了岸。巨浪冲击海岸时能激起60~70 m高的水柱。因此,海港水工建筑,必须考虑海浪的作用力。水工建筑物造价昂贵,如在海深8 m处建筑能防御5 m波高的防波堤,每1 m就需要大约1万元人民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