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淮南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淮南子

本名《淮南鸿烈》。文集。西汉刘安(前179—前122)及其门客撰,古注仅存东汉高诱注。二十一卷。安沛(今江苏沛县)人,汉高祖孙,袭父封为淮南王。后谋反,事泄自杀。安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与门客编撰《内篇》、《外篇》后外篇亡佚,今所存为《内篇》二十一篇。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儒、法、阴阳、五行等各家学说。从天道自然出发,主清静无为。惯用神话传说论证说理,许多神话传说赖此得以保存。女娲补天、羿射九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皆为是书名篇。所录寓言故事七十余则,改编历史故事一百余条。比喻夸饰,铺张排比,具有浪漫色彩。文字奇奥丰腴,保留战国诸子之风。“说山”上承韩非内、外储说,下启扬雄连珠,是文体发展继往开来之作。文艺思想散见于全书,尤以“要略”、“泰族”、“本经”最为集中。披情论文的研究方法,宣乐饰喜的功能观,对古代文论发展起推动作用。有《四库全书》本。近人刘文典《淮南鸿列集解》可参考。

169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飞、李尚等集体编著。据《汉书·艺文志》载,内篇论道,21篇;外篇杂说,33篇,现仅有内篇21篇流传。据高诱《叙》说: “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该书以道家思想为基本宗旨,又博采先秦儒、法、阴阳五行诸家之说,“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要略》) 内容广泛而博杂,各篇思想倾向也不尽一致,还有相互抵牾之处。在本体论方面,该书运用当时自然科学成果,对道体和宇宙生成等问题,作了多方面解说,尽管其说法有不少缺点和神秘性,但基本上遵循唯物主义原则,对中国古代唯物论思想有重要影响。书中还保存不少自然科学史料。《隋书经籍志》载,有许慎注本和高诱注本,现只有东汉高诱注本流传。通行版本有《二十二子》、《诸子集成》本。


163 淮南子

西汉杂家著作。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本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糅儒、法、阴阳诸家之思想,“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在伦理上,从人禀“精气”而生,天道无为,人性恬静的人性论出发,主张个人应顺从自然之性而行,节制贪欲,淡泊恬静;肯定道德礼仪乃先王“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者也”。强调“法与时变,礼与俗化”,指出道德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相联系的,“夫民有余即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在此基础上,指出为治之本在于废除苛政,使民皆有养,在能“安民”。认为只有先得道、全性、原心、修身,然后才能治家、有国、有天下。本书思想有不少是相互矛盾的。


185 淮南子

西汉杂家著作。一称《淮南鸿烈》,由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撰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内书21篇,中书8篇,外书33篇。本书思想以老子学说为宗,又吸收儒、法、阴阳各家主张,基本上反映了刘安的思想。在政治上,从“法与时变,礼与俗化”、“法度制令,各因其宜”的观点出发,认为法令度量和治国施政应顺乎自然,因而主张“无为而治”,强调君主应“动静循理”,以主逸臣劳,君无为而臣有为的“主术”驾驭臣下;同时又提出“为治之本,务在安民”的主张,认为统治者要“节欲”、“省事”。这含有“限制”君权之意。本书有多种版本传世。


092 淮南子

西汉刘安及其门人集体所编撰的。他们吸收了秦汉之际的新经验和新科学知识,并继承了先秦以墨家为代表的唯物主义逻辑传统,认为客观事物“异形殊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以,必须“知类”,按“物类”的本性进行推理。《淮南子》首先指出可以由已知到未知,可以“观小节”而“知大体”,比如,“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 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也”(《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也”(《说山训》)。“见鸟迹而知著书”(《说山训》),这是“以类取之”。其次又提出“类不可必推”的思想,“物固有似然而似不然者……,类不可必推。”(《说山训》),认为事物的情况复杂,有名同而实异,名异而实同;有异而同功,有相类而殊异的,因此,不可必推。如“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东走则同,所以东走则异。溺者入水,拯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则异。”(《说山训》)。所以《淮南子》进一步强调要具体来考察事物产生的原因以及事物之间的不同因果联系。比如“铅之与丹,异类异色,而可以为者,得其数也。故繁称文辞,无益于说,审其所由而已矣”。(《人间训》)因此,《淮南子》说: “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说山训》) 在这方面,他们发展了归纳逻辑。

《淮南子》huainanzi

西汉论说文集。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汉书·刘安传》称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作为《内书》21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外书》、《中篇》久佚,《内书》初号为《鸿烈》,又称《淮南》、《淮南鸿烈》,《隋书·经籍志》始称《淮南子》。“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高诱《淮南子叙》)。书中内容极为广泛,诸如世界本原、天文地理、月令四时、治乱风俗、异闻奇说、法制兵略等几乎无所不包。其观点也颇驳杂,故《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但思想倾向仍以道家为主,“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同上)。这种倾向反映了汉初推重黄老、融汇百家的学术特点。
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和史料,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夏禹治水”等故事,常为研究者引用。风格奇伟宏富,恣肆辩丽,有些文章如《原道训》、《览冥训》等,想象奇特,描写生动,气势不凡,带有浪漫气息。其文辞汪洋博洽,绚丽多采,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式,具有辞赋化特点。作者善于“连类喻义”,并有意“多为之辞,博为之说”,精妙传神的比喻和凝练隽永的格言在文中层见叠出。书中还有不少富含哲理的寓言,如“塞翁失马”、“郢人鬻母”等。深受读者喜爱。
东汉许慎、高诱曾分别为此书作注,许注散失严重,高注通行至今。近人刘文典有《淮南鸿烈集解》,可资参考。

淮南子

西汉哲学著作。亦称《淮南鸿烈》。西汉刘安(约前179一前122)主持编纂。刘安为汉高祖刘邦之孙,文帝时袭封淮南王,是西汉贵族中博学多才的人物。“好读书鼓琴”,以“辩博善为文辞”著称于世。因博雅好古,招贤纳士,天下方术之士多闻而趋归,门下宾客达数千人。在其主持下,宾客、术士、诸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淮南鸿烈·高诱序》),“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王谟识语),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三十三篇,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最后由其定稿,至东汉班固著《汉书·艺文志》时,《外书》与《中篇》已佚,只有《内书》留传下来,即《淮南鸿烈》。“鸿”言广大,“烈”喻光明,刘安自诩此书所述为广大而光明的道理(“大明道”),故定名《鸿烈》。后经刘向校定,改称《鸿烈》为《淮南》。又称《淮南鸿烈》或称《刘安子》(《西京杂记》)。习惯上称为《淮南子》。
《淮南子》内容丰富,思想渊源于先秦以来丰富异常的文化、学术思想。作者自称此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要略》)。然实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阴阳、儒、法、墨诸家。《淮南子》提出道作为最高范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原道训》),以道为宇宙本体。“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以道为万物本源。指出“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天文训》)。以朴素的观点描绘了宇宙的生成,肯定宇宙万物的出现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化的漫长过程。由此,否定了鬼神𥘌祥、灾异符瑞等迷信传说。着重阐扬了天道无为和人性清静,认为天“汪然平静,寂然清澄”(《俶真训》),人性亦如此。故应“达于道者,反于清静;容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原道训》)。在认识论上,《淮南子》肯定事物可以认识。“夫物常见则识之,常为则能之”(《泰族训》),肯定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但以为这种能力需经过锻炼和学习,“智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修务训》)。要求客观地观察事物,不以先入为主。指出“物多类之而非”,因而要善于区分真假,有“见微以知明”的本领,及由此及彼的类推。“以类取之”,故“一节见而百节知”,“观小节可以知大体”(《氾论训》)。在政治思想上,《淮南子》强调无为而治,宣扬无为而无不为。“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倡导顺时因势,指出无为而治即“道治”,“道治”高于儒家的“圣治”,“治在道不在圣”。要求在上者以民为国本,安民、宁民而得民。《淮南子》还着意阐发了道家刚柔强弱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行柔用刚、用弱而强”。又说,“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原道训》)。肯定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并从中引出改革旧制的必然性。“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故圣人事穷而更为,法弊而改制,非乐变古易常也,将以救败扶衰,黜淫济非,以调天地之气,顺万物之宜也。”(《泰族训》)
《淮南子》历来被认为是杂家著作。《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为杂家。这与《淮南子》本身的内容、学术来源、行文风格、作者队伍之“杂”有关。由于参与编著者构成复杂,各家各派均有,各家“会粹诸子,旁搜异闻”(《淮南总评》引《黄氏日抄》),因而该书实际是一部集体编著的论文集。第一,内容庞杂,几乎包罗万象,无所不有。高诱《序》曰:“言其大也,则寿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兴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无所不载。《黄氏日抄》则称之为“天下类书之博者。”第二,学术思想来源庞杂。《淮南总评》引《周氏涉笔》曰:“《淮南子》多本文子,因而出于儒墨名法诸家。”第三,行文叙事风格多样,驳杂不一。宋高似孙《子略》分析甚明,言“篇中文章,无所不有,如与《庄》、《列》、《吕氏春秋》、《韩非子》诸篇相经纬表里。何其意之杂出,文之沿复也!《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得于《庄》、《列》;《淮南》之议论,错于(吕)不韦之流。”当然,“《淮南鸿烈》虽似错杂,而气法如一,当由刘安手裁”(《淮南总评》引王氏《卮言》)。刘安站在道家立场上,想以道家思想会通诸子,但因未能充分消化诸子,把各家各派才智辩谋融会贯通,结果就使《淮南子》显现出“杂家”面貌。《汉书·艺文志》列其为杂家便不无道理。
《淮南子》问世后就受到社会重视。汉代时就有专人传授它或为它作注。高诱言其少年时代曾从“同县卢君受其句读”(《淮南子·序》)。汉代注释《淮南子》的除高诱外,还有马融、许慎和延笃。流传至今的只有高、许两家。宋代以后,注释和校勘《淮南子》的版本在百种以上。较通行的有《二十二子》、《诸子集成》本等。

《淮南子》Huainanzi

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亦称《淮南鸿烈》、《鸿烈》。原分“内书”、“外书”、“中篇”。《汉书·艺文志》录内21篇,外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书”21篇。作者自称此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主,杂糅阴阳、儒、法诸家。书中认为道是浑沌而含阴阳的气。指出“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天文训》)这种宇宙生成说对古代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有重大影响。书中保存了许多自然科学史材料。《隋书·经籍志》中记载《淮南子》有东汉许慎注本和高诱注本。现流传下来的是高诱注本:《淮南鸿烈注》(但也杂有许慎注文)。近人刘文典有 《淮南鸿烈集解》。

《淮南子》

书名,又称 《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内21篇、外3篇,分在杂家类。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有内21篇流传。
《淮南子》的内容以道家思想的自然天道观为主,又糅合了儒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先秦各家学说,般认为它是杂家著作。 此书本名 《淮南鸿烈》, 经刘向校定后,改称《淮南》。从 《隋书·经籍志》开始才称作《淮南子》。汉代马融、延笃、高诱、许慎都曾为它作注,除高诱注 《淮南鸿烈解》仅存外,其余注本都已亡佚。清孙冯翼有许慎 《淮南子注》辑本。

淮南子

对先秦美学思想,特别是对美和美感性质的论述有所发展。肯定美的客观性,提出美丑的相对性。认为美丑在于整体形象。论述了美的多样性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人类利用工具生产能创造出美的事物。其表述虽较朴素,但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参见“哲学”中的“淮南子”。


淮南子

西汉淮南王刘安集宾客苏非、李尚等人著作而成。亦称《淮南鸿烈》。原有内篇二十一篇,外篇三十三篇。现存内篇二十一篇。以道家思想为主干,杂糅阴阳、儒、法诸家之说,以道为气,以气为万物之本根。另有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述。现存《二十二子》、《诸子集成》等版本。

《淮南子》

该书为西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撰著。书中大旨原本道德,而纵横蔓延,多所旁涉。其于养生,多尊老庄之训,主张“静漠恬澹”,“和愉虚无”,即人要保持清静平淡、温和愉快、无杂念的心境,才能有利于养生。“静”字是其养生的思想核心。他强调人应摆脱名利的诱惑,戒除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保持情绪平稳,不思虑过度,以达到一种以理性来控制情欲,使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不受损害的目的。此外,还将治身养性的要点归纳为“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几个方面,其实这几点都是其养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淮南子

西汉思想著作。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写。《汉书·刘安传》载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21篇,《外书》甚多;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外书》、《中篇》已佚,今存《淮南子》21卷。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综合儒、墨、道、法、阴阳各家思想。《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其文多采用旧有材料重组而成,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和史料,是研究古代神话传说的一部重要资料。《淮南子》本名《鸿烈》,刘向校定后称《淮南》,《隋书·经籍志》后始称《淮南子》。近人刘文典有《淮南鸿烈集解》。

淮南子

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史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现存《淮南子》二十一篇即系《内书》,经汉代刘向校订并命名。汉高诱《淮南子·序》讲:刘安有文才,“天下方术之士,多归往焉。于是遂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学以道家天道自然立说,杂揉儒、墨、法、阴阳等。所集思想、资料较庞杂,但也经过一定加工改造。书中《原道训》、《俶真训》、《缪称训》、《齐俗训》、《汜论训》、《诠言训》、《修务训》、《泰族训》等篇有较多伦理思想。

《淮南子》

21卷。(汉)高诱注。书中多谈论道家自然天道,收集和保存了部分神话故事。语言夸诞,富于想象。有《四库全书》本。


《淮南子》

21卷,(汉)高诱注,(清)庄逵吉校。《诸子集成》本。《四部备要》本。


《淮南子》

2卷。(明)归有光辑评。《诸子汇函》本。


《淮南子》

1卷。(明)焦竑注释,(明)翁正春评林,《注释九子全书》本。


《淮南子》

1卷。张之纯评注,《评注诸子菁华录》本。


《淮南子》

沈雁冰选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淮南子》

又称《淮南鸿烈》。由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主持,他的门客集体编写。该书的注释者高诱在《叙目》中说:刘安“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持以道德,辅以仁义”是全书的主旨。。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法、阴阳等各家学说,也承袭儒家的一些观点。它继承了道家和管子的“气”的学说,从元气自然论的哲学观出发,提出了“形”、“神”、“气”三位一体的思想。“夫行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原道训》)作者认为“形”是人的身体(“形骸”),“气”是充斥于人体中的“血气”,即生命力;而“神”则是为人所独有的感觉、意志、情感、思维的总和。在这三者中,作者又特别强调了“神”对“形”的制约作用,“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诠言训》)作者虽重在阐发养生理论,但也涉及了美与艺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形”是客观摹写对象,“神”是作者的主旨,“气”则是作家的内在精神,文艺就是形、神、气三位一体的融合,强调“神”对“形”的制约,正是突出了“神”的主宰地位。无神之“形”和无形之“神”都是不足取的。“形”、“神”、“气”后来成了古代散文美学的三个基本范畴。在《本经训》中,还提出了“文”与“质”的关系,认为“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外者也”,“必有其质,乃为之文”。肯定了“文”与“质”的对立统一关系,并突出了“质”的重要地位。《淮南子》反对过分的雕琢,但又不是一概反对文饰。它反对的只是那种没有“质”之美作为基础和前提的虚伪的文饰。“饰其外者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质”(《诠言训》)。《淮南子》中的这些主张,对文学内容和形式的深入研究,对后代散文发展中不假雕琢的自然质朴文风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

淮南子

二十一卷。刘安(前179—前122)撰。刘安生于汉文帝元年,卒于汉武帝元狩元年。他被汉文帝册封为淮南王,是“以道绌儒”的汉代黄老学派代表人物。他很有文才,喜好典籍,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淮南子》就是他组织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 “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合编的一部对抗 “独尊儒术”的作品。关于刘安著书的情况,在《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有一段记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关于书名,《淮南子》这个名称始见于 《隋书·经籍志》,在汉代称之为 《内篇》 或 《淮南》 或 《淮南鸿烈》。汉高诱在《淮南注·序》中说:“此书……大较归之于道,号曰 《鸿烈》。鸿,大也; 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并说:“刘向校定撰具,名之 《淮南》。”至今《淮南子》与《淮南鸿烈》并称于世。《淮南子》即是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 《内篇》或《内书》二十一篇,每一篇为一卷,即二十一卷。《淮南子》思想主要倾向道家。正如高诱在序目中所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作者中,除了刘安外,大约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披、伍被、晋昌等八人都是道家人物,他们在作者中占优势,书中多数篇章是由他们撰写的。高诱已经指明,作者中的大山、小山之徒是儒者,《修务训》、《泰族训》的作者可能出自儒者手笔。所以说 《淮南子》是以道家学者为主,儒道合作而写成的。关于思想史料来源,《淮南子》最重视《老子》,采撷它的思想最多。清人校定 《老子》文句,多与 《淮南子》的引文对勘。全书对《老子》天道自然无为和道化生万物的思想详加发挥,形成系统的宇宙观,这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书中反复论述不为物先、以无为用、清心寡欲的思想。政尚简易、“无为而治” 乃是黄老治术的核心,也是《淮南子》政论的基点。另外,《淮南子》对 《庄子》内篇外篇杂篇都有所吸收。《俶真训》的宇宙演化论借用《齐物论》中“有始者……”一段文字,但有新义。《齐俗训》上承《齐物论》的同异观,将其相对主义改造为承认事物的差别。书中关于人性各有修短,人性和愉宁静,治万物应顺其性、因其俗以达乎性命之惰的思想,来自 《天道》、《天地》、《天运》、《骈拇》诸篇。养生以神为主形为次的思想,以及豁达的生死观,来自《大宗师》、《德充符》和若干外杂篇。《淮南子》引 《诗》约三十次,引 《易》十余次,并数称 《书》、《乐》、《春秋》等儒家经典。《主术训》提出治国必先修身,修身要以仁义为本,这是典型的儒家公式。《缪称训》讲孔子首倡的义利之辨,以明君子与小人之分;又论举贤才的重要。《修务训》通篇发挥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的思想,用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重新解释“无为”,重视后天努力与道德教化。以法治国,法不避贵。不以君意行赏罚,不以私志入公道。不因循守旧,要因时变法,反对贵古而贱今。这些法家的主张,在 《主术训》 和《泰族训》 中表现最为充分。阴阳五行思想在 《淮南子》中所占篇幅不少,但不是其主体思想。《览冥训》、《本经训》、《泰族训》皆论阴阳气化、天人感应。《天文训》讲人副天数及灾异说。《精神训》也有类似内容。《淮南子》中察辩之学中的“类不可必推”和名实关系若干论述,显然是受墨家和名辩思潮的影响。节俭和薄葬的主张来自墨子。《主术训》关于瞽师有以言白黑,无以知白黑的话,是截取 《墨子贵义》 的文句。《说山训》关于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观点,《说林训》关于五行相胜要有数量条件的说法,皆采自墨经。总的来说,墨家思想在《淮南子》中影响较小。此书的注解和版本流传很广泛。汉魏隋唐时期的注解: 主要有马融《淮南子注》、司马彪《淮南子注》、许慎《淮南子注》、高诱《淮南子注》。其中马融注已经佚失,并无辑本。许慎注亦佚失,但有辑本,高诱注尚存。《淮南子注》一卷,汉刘安撰,汉许慎注,清孙冯翼辑。清嘉庆中承德孙氏刻《问经堂丛书》本。《淮南鸿烈解》二十八卷,汉刘安撰,汉许慎记。明正统中刻万历中续刻《道藏》本。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至十五年丙寅(1926)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正统刻万历续刻本影印《道藏》本。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正统刻、万历补刻影印《道藏举要》本。宋元明清时期,为《淮南子》作注的主要是明归有光、焦竑;清刘台拱、俞樾等人。《淮南子》二卷,汉刘安撰,明归有光辑评。明天启六年丙寅(1628)刻《诸子汇函》本。《淮南子》一卷,汉刘安撰,明焦竑注释,明翁正春评林。明书林詹圣译刻《注释九子全书》本。《淮南内篇评议》四卷,清俞樾撰。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1898年) 刻 《春在堂丛书》本。近代《淮南子》注解主要有:《淮南鸿烈集解》二十一卷,民国刘文典撰,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淮南子要略篇释》一卷,民国方元撰,民国十七年辛卯 (1928) 惠阳方氏山山馆刊 《国学别录》 本。《淮南子证闻》杨树达撰,1953年中国科学院排印本等等。

淮南子

汉代著作,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撰,本名《鸿烈》,刘向校定后称《淮南》。原书分内外篇,内篇21,外篇33。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仅存内篇。该书杂糅先秦各家学说,大旨归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书中保存了较多的秦汉思想文化、自然科学史料,是研究汉初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东汉马融、延笃、高诱、许慎先后为其作注,今存有高诱注本《淮南鸿烈解》。

《淮南子》

杂家著作名。原名《鸿烈》,刘向校书,始名《淮南》; 以后人们又称之为《淮南鸿烈》。原书分内外篇,今存为其内篇,共21卷,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所撰。刘安,沛(今江苏沛县)人。刘邦之孙,袭淮南王。后以谋反罪自杀。曾作《离骚传》、赋82篇,今多亡佚。《淮南子》一书内容庞杂,以道家为主,兼采儒、法、兵等诸家之说。其文论说有条有理,析理明畅深刻,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传统,而行文排比铺陈,夸张渲染,又见辞赋的影响。书中还引用了不少神话故事、古史传说,既有史料价值,又使文章带有恢宏谲怪的色彩。


淮南子

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合著。今存21篇。作者自称此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 “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全书在老庄哲学基础上,融会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而形成,主要倾向是道家。提出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说,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的材料。通行本有《诸子集成》等。

《淮南子》

又称《淮南鸿烈》、《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方士苏飞、李尚、左吴等8人集体编著。旨在以道家思想总结先秦诸子学说,属杂家著作。本书与司马迁的《史记》是西汉时期篇幅最大的两部书。内容包括《淮南内》21篇,《淮南外》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仅流传内21篇。其中收集了许多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等等。约成书于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该书最早有许慎、高诱注本,今通行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点校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