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明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本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后与风俗习惯结合,成了节日。《淮南子·天文训》: “春风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间多在农历二月下旬或三月上旬,公历在4月4日或5日。唐宋时清明皇帝赐火。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 “唐时唯清明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唯赐辅臣戚里。”唐人史延、王濯、韩濬、郑辕各有《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以写此事。宋张君房《云笈七签》载,清明日取榆柳作薪煮食,名曰换新火,以取一年之利。此为民间习俗。韦庄《长安清明》也写到当时习俗。清明与寒食相连,活动大多相同。清明也扫墓,还有蹴鞠、荡秋千、踏青、放风筝等活动。清明习俗,各地不尽相同,又随时代而变化,而上坟扫墓却得到广泛承传。 清明节三月的清明节,人们借着扫墓的机会到郊野去踏青。 清明节清明节是祭扫祖墓的日子。家家户户门前插着柳条和艾条。在扫墓时,从福建去的闽南人后裔,除了准备猪肉、鱼、蛋、松糕和甜糯米饭作祭品外,还要包薄饼。这种薄饼的形状像圆形的茶盘,将鸡丝、蛋丝、豆腐千丝、鲜虾、花生米、紫菜、冬菇等包在薄饼里,卷起来像个巨型的春卷,然后蘸着甜酱或辣椒酱吃。而从广东去的客家人子孙,则要准备猪肉、鸡、蛋、鲍鱼和豆腐干等五种祭品,并做艾糍、蒸发糕,拜祭自己的先人。过去,每当清明时节,都有一批批台湾同胞,渡海回到福建、广东等地的故园,祭扫自己祖先的坟墓。等拜过祖先,烧过香纸后,就把艾糍、松糕等分给大家,在墓地上野餐。这时,父母或家长就对儿孙讲述自己祖先的出身之地和开发台湾宝岛的业绩。 258 清明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由节气变为节日,清明是唯一的一个。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阴历三月,历史上又称三月节、踏青节、植树节。福建地方以三月为小清明,八月为大清明。清明节始于周代。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后来,清明与寒食往往并称。清明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门上井边插柳条,还举行植树、斗鸡、打球、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 清明节qingming jie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即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指传统的风俗节日,平时人们常把这两种含义结合在一起理解,一般在每年公历的4月4~6日之间。清明时节,我国有传统的踏青、扫墓习俗。每到清明,人们都有进行祭扫墓地的活动。现在,在清明时节,人们除了祭奠自己的祖先以外,也普遍进行祭扫革命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纪念活动。清明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清明节Qingmingjie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是农历三月里的一个节气,距离冬至约107天。此时正值暮春时节,春深似海,田野绿草如茵,万物竞长,一派蓬蓬勃勃的生机。“清明”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篇》:“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为清明。”古籍把“清明”一词的含义解释为“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清明还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节令。农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在我国某些地区“小清明”与“大清明”之分。《闽小纪》说,“闽人以三月为小清明,八月为大清明”。“清明”作为节日是与节气不同的,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有某种风俗习惯。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年的历史。清明时节雨纷纷,适时人们脱下冬装,走出户外,踏青游览。 清明节❶汉族传统节日。阳历4月5日前后。唐代开始流行,民间习惯这一天扫墓。 清明节旧时节日之一,时在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草木转茂。自唐、宋时起,中国就有在清明日到郊外踏青,祭扫祖先及亲人坟墓的习俗。 清明节qinɡminɡjie民间传统节俗。流行于境内各地。旧称寒食节。《荆楚岁时记》:“去冬至一百五日,……谓之寒食。”《邺中记》:“并州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三国魏初,魏武帝曾下令取消。后因寒食节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重叠(或提前一天),所以人们遂改其为清明节。一般为公历4月4日或5日。这天,人们要糊些纸制单衣连同冥钱上坟烧化,为亡人送单衣,同时留下一张白纸压在坟头,以示后继有人。若为新灵(或称正坟,即亡者未满三年),上坟时还要提上献祭(礼品)、酒菜等。是日,妇女可以荡秋千,人们可以出外踏青。儿童则以打秋千,放风筝为主。解放前,永寿县讲究家门口插柳枝,节日吃凉粉。彬县等地则讲究吃凉皮、菜面(青菜或苜蓿与面粉做成的和面)。现在每逢清明节,党政机关、学校经常组织祭奠烈士,举行游园踏青、植树、旅游、放风筝、访问等活动。 清明节祭扫祖坟的节日。壮民族崇拜祖先,扫墓必以三牲供祭。大户人家则联宗祭祖:在坟山大摆宴席,凡过路者均被请去宴饮。一般扫墓,均在清明节前后十五天进行。 清明节节日习俗。祭奠祖先的节日。清明扫墓,俗称“上坟”,即为祖先坟培土、整修。三年后的旧坟才可以培土、整修,故在春分过后,即可先祭扫新坟,清明前几天祭扫旧坟。上坟时要在坟头插纸幡、挂纸条、化纸钱,在墓地植草种树。旧时大姓人家有“清明会”,族人轮流主持合族上坟,举行隆重祭祀仪礼。今已流变为一家一户祭奠祖先。清明时节,天朗气清,境内在祭扫祖墓的同时,还伴有踏青、春游、放风筝等活动。境内西部一些地方,在清明用大红布缝制约寸许宽的长方形小袋,内装红花籽,缀于小儿衣服左肩,寓意可以增寿禄、添力气。俗语云:“身背红花籽,镢头匏子(打土块的木榔头)打不死。” 清明节中国汉族传统节日。关于“清明”最早的文字记载出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每年阳历4月5日或6日,为清明节。清明节有两个内容: (1) 农历节气。清明是中国24节气之一,位居第五。在春末,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2) 风俗节日。清明节进行扫墓祭祀活动和郊游踏青。此风俗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为纪念被火烧死的晋国忠臣介子推,晋国百姓纷纷到郊外介子推墓前拜扫祭奠,因此,清明节和寒食节在祭祀风俗上难以分开。此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蹴鞠等习俗。此节亦在白、苗、蒙古、纳西等少数民族中流行。 清明节多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亦称“植树节”(新中国规定公历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踏青节”、“聪明节”。除汉族外,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土家、黎、傈僳、畲、水、纳西、仡佬、羌、毛南、仫佬、锡伯、普米、俄罗斯、鄂温克、京、赫哲等族也过此节。时间在农历三月间(公历4月5日前后)。在古代,清明节前两日原为寒食节,由于两节相距很近,后两节融合为一。至唐宋时期,有插柳、植树、扫墓、踏青等风俗。民间节日活动多为扫墓、射柳、采百草、放风筝、打秋千等。因“聪明”与“清明”音相近,故而称“聪明节”。解放后,各地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于节期多组织祭扫烈士墓的活动。1976年4月5日各族革命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心,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拉开了全国四五运动的序幕,在新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流行于全省各民族之中。节日习俗主要有: 清明节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澳门华人较为重视的一个节日。它流传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时间在农历三月间(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原是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演变为祭祀祖先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慎终追远,所有的孝子贤孙都携备鲜花、香烛,上坟扫墓,踏青春游。隋唐时期,每逢清明节,都有赠画蛋作为寒食之俗。民间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人们将柳枝扎成圆圈,当作帽子戴在头上,或者插柳枝于屋檐、门窗,说是可以避邪驱鬼。南方一些地方,清明前还把井沟冲洗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杨柳、花枝。在澳门,清明这一天,人们都要去上坟扫墓,每每使交通为之混乱,当局要作临时措施,疏导争先恐后地涌到墓园拜祭先人的人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