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渔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渔鼓

说唱音乐艺术类别之一。其共同特征为主要伴奏乐器均使用渔鼓和简板(很少使用弦乐器)。“渔鼓”,是由竹筒之一端蒙以猪、羊皮或蛇皮制成,用手指敲击,嘭嘭作响。在 一些地区,渔鼓也称作道情,或渔鼓道情。“道情”,原是一种说唱道教故事的形式,在南宋时即开始使用渔鼓、简板伴奏,因此,道情也常被称作渔鼓。属于这一门类的曲种,有湖南渔鼓、湖北渔鼓、陕南渔鼓、山东渔鼓、广西渔鼓、四川竹琴、青海道情、江西道情等。河南坠子也脱胎于道情,但以后逐渐舍去渔鼓,演变为主要以坠琴(坠胡)伴奏唱腔,与之呼应对答,十分紧凑生动而气氛活跃。

渔鼓

又称“道情”。曲艺曲种之一。始于唐代。以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以唱为主。最早多宣扬一些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明清后题材扩大,并同民间歌谣结合,流传广泛。

渔鼓

湖南主要曲种之一。流布于全省广大城乡。有称渔鼓为道情、道情渔鼓或渔鼓道情的。群众一般习称渔鼓演唱为打渔鼓。渔鼓源于道情,道情原为道教音乐 (新经韵) 流布民间演唱之称。湖南道情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随道教传入后兴起。明末清初在湖南一带,渔鼓即已流行。渔鼓唱腔风格有多支派: 一是以衡州渔鼓风格为代表,流行于湘江流域的湘中、湘南渔鼓; 一是以澧州渔鼓风格为代表,流行于澧水、沅水流域的湘北渔鼓、湘西渔鼓; 而湘东一带,受湘南渔鼓影响较深。各地渔鼓均采用渔鼓筒伴奏,其他伴奏乐器不尽相同。湘西、湘北渔鼓,除渔鼓筒与筒板外,还加上一只小镲伴奏; 湘中、湘南渔鼓,受戏曲音乐和民间小调的影响,常使用二胡、月琴或三弦随腔伴奏。常见的曲目有《八美图》、《儿女英雄传》、《天宝图》、《七剑十三侠》、《粉妆楼》、《七侠五义》、《包公案》、《施公案》、《彭玉麟私访广东》等。湘南大部地区,渔鼓多与皮影合流,同一艺人,身怀二技者居多,白天唱渔鼓,晚上唱皮影,两种唱腔,相互融汇运用,丰富了渔鼓的表现力。清末民国初年,湖南较大城市相继成立艺人行会组织,如长沙 “湘子会”、“永定八仙会”,衡山“化愚堂” (后改“果老八仙公”),益阳 “湘子会”,衡阳“老郎会”,湘潭 “永湘八仙会” 等。各地茶楼酒肆为其定点演唱之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艺人在文化部门领导下,新建班社,进行演出,进行时事政策宣传,参与历届曲艺 (文艺)会演,涌现出较多的优秀创作曲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9: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