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温疫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温疫论

温病类著作。明吴有性(约1582—1652) 撰。二卷。有性字又可,姑苏洞庭 (今江苏吴县) 人。明末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疫病流行,江南一带,“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 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医家以伤寒法治之,难以取效。吴氏目睹惨景,深感“守古法不合新病”,遂推究病源,研讨病理,勇于探索,在总结前人有关论述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于崇祯十五年 (1642) 撰成此书。约五万字。上卷记有原病、温病初起、传变不常、急证急攻、表里分传、热邪散漫、内壅不汗、下后脉浮、下后脉复沉、邪气复聚、下后身反热、下后脉反数、因证数攻、邪在胸膈、辨明伤寒时疫、补泻兼施、神虚谵语、老少异治论、妄投破气论、妄投补剂论、妄投寒凉药论、脉证不应等。下卷,杂气论、论气盛衰、论气所伤不同、论食、论饮、行邪伏邪之别、论阴证世间罕有、论阳证似阴,舍病治药、舍病治弊、肢体浮肿、感冒兼疫、疟疾兼疫、温疟、疫痢兼证、妇人时疫、妊娠时疫、小儿时疫、调理法、伤寒例正误、诸家温疫正误等。吴氏认为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之为“戾气”。戾气有多种多样,感染不同的戾气,产生不同的病症,故又称之为“杂气”。戾气的传染途径自口鼻而入,与伤寒之邪由肌表传里有所不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皆病。吴氏突破了前人的六气致病说,对温病病因和传染途径提出新的见解,在世界传染历史上,居于先进地位。同时,对疫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也有创见,认为温疫之病,即不同外感热病表证,又没有里证的表现,“邪在膜原”。症见“始则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痛身痛,舌上白苔,渐加烦渴”,并因邪气浮越诸经,故可出现头项痛、腰痛、肋痛、耳聋、寒热、目痛、鼻干不眠等兼证。在治疗上注重“客邪贵乎早逐”的原则。并提出温病初起,邪在膜原宜疏祛邪; 毒邪已溃,中结渐开,助其汗解;邪入胃腑则攻里通下。他所创制的达原饮、三消饮、举斑汤等有效方剂,迄今仍为临床应用。总之,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论理细致、对温疫的病因、病理和治疗等方面作了论述,补充和发展了前人的学说,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戴天章曾说:“吴又可先生贯串古今、融以心得,著时行温疫一论,真可谓独辟鸿蒙,揭明于中天矣。”有清初刻本。康熙二十四年 (1685) 葆真堂刻本。沈风阁《从吴又可 <温疫论>谈到现代温病学中若干问题》(《江苏中医》 1964. 7),范天福 《吴有性的学术成就及其对清代温病学的影响》 ( 《新中医》 1981.7. 50),陈咨岐 《谈谈吴又可的 <温疫论> 及其治法》( 《福建中医药》 1983. 6. 5) 可供参考。

温疫论

中医温病学名著。二卷。明吴有性撰。吴有性(1587—1657),字又可,号澹斋。江苏震泽(今江苏吴江太湖洞庭东山)人。著名医学家,中医温病学说的开创者。吴氏生活于明王朝即将复灭之际,当时连年战乱饥荒,疫病大流行。崇祯十六年(1643)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诸省。吴有性家乡“一巷百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一般医者以伤寒旧法治之,难以取效。吴有性深感古法不能治新病,务必另辟新径。于是“静心穷理,格其所盛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平日所用历验方法”(《温疫论·原序》),对温疫的病原、病理、症状及治疗等,深入研究,著成《温疫论》,创立“戾气学说”。吴有性对温病病因的独到的创见,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温疫论》似医学随笔札录,分列八十五个论题,不甚诠次。约成书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卷一载文五十篇,主要阐发瘟疫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论述瘟疫与伤寒的区别。卷二载文三十多篇,着重叙述瘟疫的各种兼挟证。传统观念认为外感急性热病的病因乃是外界四时的不正之气,即所谓“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引起的,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早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就已提出疑议,认为瘟病(外感热病)与伤寒不同,并非完全由于六淫引起,而是自然界中的“疠气”所致。金元时期,已有医家发现根据古代传统观念和理论而制定的治疗方剂不能完全有效地治疗带有传染性的外感急性热病。吴有性反对单一的六淫致病说,认为自然界气候正常不正常,对自然界来讲是一种现象,并非必定会使人致病,从而提出了新的病因学说——“戾(厉)气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杂气学说”。戾(厉)气学说说明病原所致疾病的严重性,而杂气学说则进一步说明病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吴有性正确地指出“杂气(戾气、厉气)”的物质性。他认为杂气虽然无声无臭,却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这就将温病学说建立在牢固而可靠的物质基础上。“杂气”看起来“无象可见”,不可捉摸,但却可以从杂气致病的多样性,比如所引起的大头瘟、虾蟆瘟、痘疮、斑疹等疫症中,明确无误地体会到它的存在,并可使用对症的药物制服它。吴有性在书中还对疫病的传染途径,流行特点,作了全新的论述,指出传染途径是病邪从人体口腔和鼻腔部进入,并通过空气和同病人接触而得到感染。疫病大流行和散发性流行的区别,在规模上虽有不同,但其致病的杂气并无不同。吴有性还仔细观察到牛、羊、鸡、鸭等低等动物与人体疫病的病因,各有不同,一种杂气并不能使不同动物同时致病,这便是种属的特异性,也是因为致病的杂气“各异”的原故。吴有性在书中正确地运用了“传染”这一名词,并被后人一直延用至今。在疫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上,吴有性提出分清疫毒,分而治之的治疗方案。他认为疫病是可以用药物治愈的,并主张早逐疫邪,早用攻下法祛邪,创制了不少治疗疫病独特有效的方剂,如“达原饮”、“举斑汤”、“三消饮”等。其他如清燥养荣汤、柴胡养荣汤以及用梨汁、藕汁、甘蔗浆、西瓜汁之类甘寒之品,治内热烦渴、对后世医家治疗疫病,重视养津液有一定指导意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洵为确论。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葆真堂刻印本、清康熙三十年(1691)金陵长庆堂刻印本、日本天明八年(1788)林权兵卫等刻印本、清《四库全书》刻印本(附补遗一卷)、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令德堂新刻本。今有多种铅印本和评注本出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