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温疫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温疫论温病类著作。明吴有性(约1582—1652) 撰。二卷。有性字又可,姑苏洞庭 (今江苏吴县) 人。明末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疫病流行,江南一带,“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 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医家以伤寒法治之,难以取效。吴氏目睹惨景,深感“守古法不合新病”,遂推究病源,研讨病理,勇于探索,在总结前人有关论述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于崇祯十五年 (1642) 撰成此书。约五万字。上卷记有原病、温病初起、传变不常、急证急攻、表里分传、热邪散漫、内壅不汗、下后脉浮、下后脉复沉、邪气复聚、下后身反热、下后脉反数、因证数攻、邪在胸膈、辨明伤寒时疫、补泻兼施、神虚谵语、老少异治论、妄投破气论、妄投补剂论、妄投寒凉药论、脉证不应等。下卷,杂气论、论气盛衰、论气所伤不同、论食、论饮、行邪伏邪之别、论阴证世间罕有、论阳证似阴,舍病治药、舍病治弊、肢体浮肿、感冒兼疫、疟疾兼疫、温疟、疫痢兼证、妇人时疫、妊娠时疫、小儿时疫、调理法、伤寒例正误、诸家温疫正误等。吴氏认为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之为“戾气”。戾气有多种多样,感染不同的戾气,产生不同的病症,故又称之为“杂气”。戾气的传染途径自口鼻而入,与伤寒之邪由肌表传里有所不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皆病。吴氏突破了前人的六气致病说,对温病病因和传染途径提出新的见解,在世界传染历史上,居于先进地位。同时,对疫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也有创见,认为温疫之病,即不同外感热病表证,又没有里证的表现,“邪在膜原”。症见“始则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痛身痛,舌上白苔,渐加烦渴”,并因邪气浮越诸经,故可出现头项痛、腰痛、肋痛、耳聋、寒热、目痛、鼻干不眠等兼证。在治疗上注重“客邪贵乎早逐”的原则。并提出温病初起,邪在膜原宜疏祛邪; 毒邪已溃,中结渐开,助其汗解;邪入胃腑则攻里通下。他所创制的达原饮、三消饮、举斑汤等有效方剂,迄今仍为临床应用。总之,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论理细致、对温疫的病因、病理和治疗等方面作了论述,补充和发展了前人的学说,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戴天章曾说:“吴又可先生贯串古今、融以心得,著时行温疫一论,真可谓独辟鸿蒙,揭明于中天矣。”有清初刻本。康熙二十四年 (1685) 葆真堂刻本。沈风阁《从吴又可 <温疫论>谈到现代温病学中若干问题》(《江苏中医》 1964. 7),范天福 《吴有性的学术成就及其对清代温病学的影响》 ( 《新中医》 1981.7. 50),陈咨岐 《谈谈吴又可的 <温疫论> 及其治法》( 《福建中医药》 1983. 6. 5) 可供参考。 温疫论中医温病学名著。二卷。明吴有性撰。吴有性(1587—1657),字又可,号澹斋。江苏震泽(今江苏吴江太湖洞庭东山)人。著名医学家,中医温病学说的开创者。吴氏生活于明王朝即将复灭之际,当时连年战乱饥荒,疫病大流行。崇祯十六年(1643)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诸省。吴有性家乡“一巷百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一般医者以伤寒旧法治之,难以取效。吴有性深感古法不能治新病,务必另辟新径。于是“静心穷理,格其所盛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平日所用历验方法”(《温疫论·原序》),对温疫的病原、病理、症状及治疗等,深入研究,著成《温疫论》,创立“戾气学说”。吴有性对温病病因的独到的创见,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