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湿wetness-evil六淫之一。为长夏主气,但四季皆有。阴雨苦淋、地面卑湿、雾厚露重、涉水过久等水多湿度大的因素均可伤害动物, 称为外湿。外湿常与风、寒、热等合而为害,如风湿、寒湿、湿热、风寒湿、风湿热等。动物脾肾阳虚,运化调节水液的功能失常,导致体内水液停聚, 称内湿。《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元亨疗马集》有膀胱积湿的阴肾黄、湿浊注于脐下的宿水停脐等。湿邪特性与致病特征:❶湿为阴邪,能阻气机, 损表里阳气, 困脾伤肾。湿伤卫表, 证见身热不甚, 迁延不退, 微恶寒, 肢体沉重, 腹微胀, 不欲饮食, 粪溏尿少, 口粘苔白腻, 脉濡: 湿困脾阳,则少食不饮,腹部胀痛,里急后重, 口色黄白, 脉濡, 或水湿不运,发生皮肤水肿、泄泻等。 湿中医病因名词。湿为水湿,中医以此作病因的一种,又分内湿和外湿。外湿又称湿邪,属六淫之一。内湿是指体内水液过剩的一种病理状态。湿邪有秽浊、沉重、粘滞等性质,故湿邪伤人,常有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疼痛重著不移等症。有些湿证(或挟湿为病之证)病程迁延日久,缠绵难愈,如风湿痹、湿温等病。大便溏泻,小便浑浊,下痢脓血粘冻、白带过多,湿疹脓疮表面浸淫出水等症,都属湿引起的。外湿侵入体内,可直接影响脾胃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脘腹痞闷不舒等症。体内运化水液的主要脏器是脾胃。如果脾胃虚弱,体内水液停聚,就会出现内湿的种种症状,如腹泻便溏、呕吐清水、口腻不欲饮水、身面浮肿、妇女白带量多等。治疗湿邪为病常根据其症状特点,分别采用祛风胜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健脾燥湿等方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