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溶酶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溶酶体rongmeiti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一种由单层膜围成的泡状结构。其中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溶酶体有两种类型:初级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扁囊边缘膨大而分离形成的泡状结构,其中含有的各种水解酶处于没有激活的状态;次级溶酶体是初级溶酶体与吞噬小泡融合而成的,其中的各种水解酶正进行着消化作用。溶酶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消化,既分解由外界进入细胞的物质,也消化细胞内破损的细胞器碎片,对细胞有营养和防御作用。在某些刺激或生理条件下,溶酶体膜破裂,则导致细胞自溶而死亡。 溶酶体lysosome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并以酸性磷酸酶作为标记酶的细胞器。执行细胞的 “消化”功能,将外源性大分子、病菌、异物或衰老死亡的细胞碎片、破损的细胞器和过多的分泌颗粒等进行水解。溶酶体破裂,酸性水解酶进入细胞质,可引起细胞自溶。通过胞吐作用或其他方式,酸性水解酶被释放到细胞外时,可导致周围物质降解。溶酶体起源于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缺乏真正的溶酶体,但圆球体、糊粉粒和液泡等细胞器可起相当于溶酶体的作用,原核细胞内不存在溶酶体。 溶酶体形成与功能示意图 保卫作用 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含有较多的溶酶体,可以及时杀死、处理和清除对细胞和机体有害的微生物及其他异物,对这些底物进行消化分解时还可保留抗原信息,因此不仅能防止病原扩散,同时在免疫活动中还可能起重要作用。 其他生理作用 甲状腺滤泡内无活性的甲状腺球蛋白被摄入细胞后,由溶酶体将其分解成为有活性的甲状腺素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而后被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发挥作用。精子的顶体也是一个大型溶酶体,当其内容物释放到精卵接触部位时,可将放射冠和透明带溶解,有利于精子进入卵内。骨的改建过程中陈旧骨基质的吸收、排卵时卵巢表面的破裂、母畜产后子宫的复原、断奶后乳腺的退化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些暂时性器官(如蝌蚪尾部)的消失等,均需溶酶体参与; 或是其内容物被释放到细胞外,在狭小的范围内起作用; 或是溶酶体膜破裂,以引起细胞自溶的方式发挥作用。 影响溶酶体活动的因素 溶酶体膜的脆性、稳定性及其内容物排出的速度均与溶酶体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增加溶酶体膜脆性的因素称溶酶体活化因子,如缺氧、高温、休克、紫外线、超声波、交替冰冻和解冻以及细菌内毒素、硅酸盐和尿酸盐、维生素A过多或维生素E过少等; 增强溶酶体膜稳定性的物质称溶酶体稳定剂,如糖皮质激素、抗组织胺药物、胆固醇、秋水仙素和自身免疫因子等。临床上常利用能影响溶酶体活动的药物治疗某些疾病,如兽医使用维生素A治疗家畜粉碎性骨折,可能与其促进溶酶体的释放有关; 用小剂量四氯化碳杀灭肝片形吸虫的作用是: 当其被虫体吞食后,可破坏虫体消化道细胞内的溶酶体膜,使内容物逸出引起细胞自溶,虫体的消化机能遭到破坏,最终导致死亡。 溶酶体与疾病 溶酶体内先天性缺乏某种酶,以致不能降解相应底物,可导致该种物质的蓄积症。如肝细胞溶酶体内缺乏α-葡萄糖苷酶而引起Ⅱ型肝糖原蓄积症; 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空气中二氧化硅颗粒引起矽肺症,二氧化硅颗粒被摄入细胞后形成硅酸盐,可使溶酶体局部发生构变而破裂,引起整个细胞发生自溶,释放出的硅酸盐被健康的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后,又将重复同样过程。大量细胞的死亡刺激成纤维细胞分泌大量胶原,在矽肺中形成胶原结节; 由尿酸盐和石棉粉所引起的痛风和石棉肺的病理过程也有类似情况。其他如炎症、休克和肿瘤发生过程中若干环节也可能与溶酶体有一定关系。 溶酶体的形成与更新 与分泌颗粒的形成过程相似。酶蛋白在粗面内质网合成,经转运小泡送至高尔基复合体,经加工和浓缩后装配成小泡,脱离高尔基复合体即成初级溶酶体。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均可移向质膜,并在其接触处破裂,将含有的酶或未消化的残渣排出细胞外,溶酶体膜则并入细胞膜,溶酶体如此不断地生成、消耗而更新。 溶酶体细胞中为单层膜所包围的、内含水解酶的细胞器。具有全面消化和降解物质的功能。 溶酶体是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它是单层膜包绕,内含各种酸性水解酶的膜性结构。溶酶体由粗面内质网制造,经高尔基复合体加工后,再游离到细胞质内。溶酶体除含有水解酶之外,还含有来自吞饮和吞噬的物质。这些物质有来自细胞外的,如蛋白质、核酸、脂类、病毒、色素等;也有来自细胞内的,如内质网、核蛋白体、线粒体等。溶酶体的功能是担负着细胞的消化任务。所包含的物质经水解酶水解变成可溶性物质,如二肽和氨基酶等,然后被利用或排出细胞外。不能被消化的物质,如铁血黄素、脂褐素、炭末等,则仍残留在溶酶体内。所以溶酶体可视为细胞的“消化器官”。 溶酶体lysosome真核细胞内细胞器之一。由单层膜包被,直径约0.25~8nm,内含50多种水解酶,包括水解糖类、酯类、肽类和核酸等的酶。依其是否含有作用底物而分为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两类。只有在后者,这些水解酶才起作用。能消化分解外源性或内源性大分子物质,具有保护作用,并参与骨质更新、免疫反应、精子形成过程等,同细胞病理过程也有密切关系。 溶酶体所有动物细胞和多数植物细胞含有的一种细胞器。1955年由杜维(D.Duve)发现。由约6 nm厚的单层膜围成的圆形或椭圆形颗粒。直径0.25~0.8 μm。溶酶体内现已发现50多种酶类,溶酶体所含的酶类在酸性条件下才显现活性,适宜pH3~6。溶酶体分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2种类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