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漳水十二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漳水十二渠12Canals of the Zhangshui River

战国初引漳水的灌溉工程。魏文侯时(约前422),因漳水流经邺地为患,邺县(治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令邺令西门豹“发民凿十二渠”,在漳水上筑低滚水堰12道,开引水渠12条,引漳水灌田,改良盐碱地,发展农业生产。魏襄王(前318~前296)时,邺令史起重加修治。东汉末年曹操又大修渠堰,称为天井堰。东魏后改建为天平渠。

漳水十二渠

中国北方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北和河北省临漳县一带。相传公元前422年为战国魏文侯时邺令西门豹创建。据《史记·滑稽列传》载,西门豹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渠首在邺西18里,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堰上各开一引水口,设闸门控制,共为12渠,灌区面积不到7000 hm2。修渠后产量提高8倍以上,邺地因而富庶起来。535年(东魏天平二年)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唐代修复天平渠,灌田6667hm2以上。1959年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了古灌区。

漳水十二渠

战国前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灌溉渠系。灌区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北的漳河南岸。《史记》 等记为魏文侯二十五年(前422年)邺令西门豹领导创建。第一渠首在邺(治今临漳西南20千米的邺镇)西9000米,相延6000米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修建12条渠道,灌区近67平方千米。由于漳水多泥沙,又用以落淤肥田,使粮食产量大增,邺地因而富庶起来。东汉时曾维修。东汉末曹操以邺地为根据地,整修渠堰,称十二堰为十二磴,改名天井堰。东魏天平二年(535年)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道,灌区扩大,后亦称万金渠,渠首在今安阳市北20余千米,漳河南岸。隋唐以后这一带形成以漳水、洹水为源的灌区。唐代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67平方千米以上。清代、民国也时有修复利用。1959年修漳河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了古灌渠。对漳河十二渠的创修者,历代争论不一。《吕氏春秋·乐成》记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指责西门豹不知引漳溉田,《汉书·沟洫志》取此说。后人调和两说,认为 “西门豹溉其前,史起灌其后” 。东汉时灌区内已建西门豹祠(在今安阳北20千米丰乐镇东),后人加入史起,称为 “二大夫祠” ,今遗迹尚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