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潇湘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潇湘图五代董源作,绢本设色。曾经元内府、明内府、清内府收藏,图卷上有明 “典礼稽察司印”、清嘉庆、宣统诸印玺。《宣和画谱》、《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三编》等书著录。《潇湘图》是董源根据“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诗句立意作画的。画面上重山复岭,林峦深蔚,烟水微茫,扁舟荡漾; 几处沙碛平坡,间生芦荻丛丛。岸边数人正在围网,一游船正向滩头驶来,船上一朱衣人物端坐,旁有擎伞者及横篙者、摇橹者。沙滩上三女子伫立,五乐工吹奏,似在欢迎船上贵客的到来。此图山峦采用“点子皴” 画法,疏密相间,苍茫浑厚,点景人物工细设色,山光水色与人物活动互相映衬,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构图用平远法,近水远山,天真平淡中极具幽深之趣。山石以花青运墨,人物施以重彩。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奇古浑厚的气氛,其远近晦明处更是趣味无穷,恰当地表现了江南山川的容姿。董源 (?—962年) 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 人。五代画家,南唐中主时任北苑副使,人称 “董北苑”。工画龙、牛、虎、人物,尤擅水墨或淡着色山水。传世作品不作奇峭之笔,多绘平淡幽深的江南景致的山水画,不装巧趣,皆得天真。画山石,多作矾头、苔点。与同时期荆浩、关仝那种山石棱棱、气势雄伟的北方之景迥异其趣,开创了 “江南画派”,为我国山水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元、明、清画坛的影响较为深远。 潇湘图五代·董源作。绢本设色,纵50厘米、横141厘米卷画,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卷江山平远,山树水墨淡着色,为典型的江南山水画派作品。江水宽静,山峦绵连起伏,草木葱茏,云雾蒙晦,表现出江南山脚水岸之美色。岸边游人侍立,江中有人驶舟而来;再远处有拉网渔夫及独坐小舟的垂钓者,一派江南水乡生动气息。图中多用花青运水墨点簇,清幽淡远,虚虚实实,颇有湿润感;山脚、坡脚、水岸采用披麻皴点,以表多土多草特色。人物用粉白青红诸色点染服饰,在素雅苍茫的水墨淡色的山水境界中显得鲜艳醒目。此图具有正宗南派山水的独特风格,对以后元四家、明代吴门画家影响深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