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季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87 潘季驯1521—1595明水利学家。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湖州)人。明代后期嘉靖、万历年间,4次出任河道总理,主持治理黄河、运河。在治河中总结了前人对黄河水沙关系的认识,提出 “筑堤束水,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针,对后代治黄有重要影响。他还认识到,清水挟沙力比浑水高,主张黄河下游应拒绝高含沙量的河流汇入,尽量引入清水河流以提高河流的冲刷能力,即“蓄清刷黄”。所阐明的水流挟沙力概念与近代河流动力学原理一致。著有《河防一览》、《河源考》、《历代河决考》、《河议辨惑》、《河防险要》等,为研究黄河水利史的重要文献。 潘季驯见“工程技术”中的“潘季驯”。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嘉靖进士,水利家。四任总理河道。其治黄方法是: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河行旧道,反对改流;讲究修防,借黄通运。针对黄河多沙特点,着重治沙。著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四库全书》著录改为《两河经略》)、《河防一览》等。参见“历史”中的“潘季驯”。徐贞明(1532—1590) 江西贵溪人。明代倡导华北水利代表人物,著《潞水客谈》等书。 潘季驯中国明代治河专家。浙江省吴兴(今湖州市吴兴区)人,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一日生,万历二十三年(1595)四月十二日卒于吴兴。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万历二十年(1592)四次出任总理河道,主持治河工作,形成“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理黄河总方略。著有《两河管见》、《两河经略》、《河防一览》等书。 潘季驯1521~1595明代水利专家。字时良,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嘉靖末至万历年间,4次任总理河道,主持治理黄河、运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卓有建树。针对明代前期黄河下游水道紊乱、主流迁徙不定、河患日益加重的境况,潘氏主持治河后,提出并实行了束水攻沙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他一改历代在治河实践中只重治水、不重治沙的片面倾向,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 “以河治河,以水攻沙,”以治沙为核心的治河方略。并身体力行,采取了筑堤固槽、以堤治河、遥堤拦洪、缕堤攻沙、减水坝分泄特大洪水等工程措施,主持修建、加固并接起直隶(今河北)、河南、山东诸省的黄河大堤,使黄河河道基本趋于稳定。尤其是他的 “以水攻沙” 的理论,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介。他的代表著作 《河防一览》 成书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是其治河经验的系统总结。 潘季驯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嘉靖进士。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自嘉靖末至万历共27年间,四任总理河道,负责治理黄河,共计12年。第四次出任时已是70岁老人。他常常亲赴现场调查研究,沿黄河走访老河工、老农。在危急关头与民工一起奋力抢险,多次制服黄河决口泛滥,对黄河下游地段(包括山东在内)的治理作出重大贡献。他治黄方法是: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河行旧道,反对改流,讲究修防,借黄通运。但他极力反对以改进航运为目的的开泇河、胶莱河以通海运等建议,反映出他的保守态度。著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四库全书》著录改名《两河经略》)《河防一览》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