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潭柘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潭柘寺佛寺名。在北京门头沟潭柘山腰,因寺后有龙潭,山上多柘树而俗称潭柘寺。始建于晋代(265—316),早于北京城,故有 “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 的古谚语。原名嘉福寺,唐时称龙泉寺,金代改名大万寿寺,明复称嘉福寺,清康熙帝亲赐寺名 “敕建岫云禅寺”,但都不如俗名潭柘寺闻名遐迩。寺依山而建,层层升高,在松柏翠竹掩映之下,气势雄伟,规模宏大。以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等为中轴,两厢对称布局。大雄宝殿黄瓦重檐庑殿顶,保留着金元建筑特色,尤其是大脊两端的巨型琉璃鸱吻栩栩如生,跃跃欲飞。传说康熙特赐四条镀金剑光鸱带将其系住。三圣殿东侧有一绿荫如盖的千年银杏树,高30多米,树围7米,传说植于辽代,清高宗封它为帝王树。西侧还有一棵为配王树。毗卢阁是全寺最高点,登阁眺望,远山近景尽收眼底。东边有明代修建的藏式金刚延寿塔和庭院式行宫建筑群。方丈院、万岁宫、太后宫等院落,碧瓦朱墙,修竹清泉幽雅别致。院内有一四角攒尖绿色琉璃瓦顶的方亭,四柱间有坐凳栏杆,地面石砌蟠龙形流水渠,取“曲水流觞”修禊禳灾之意。乾隆亲题匾额“猗玕亭”。西边是戒坛、观音殿、龙王殿、祖师殿、大悲坛、写经室等,建筑庄严肃穆又富丽堂皇。寺外还建有延寿堂、龙潭、观音洞、上下塔院等,历代塔群建筑丰富多姿,或玲珑,或庄重。元世祖之女妙严公主生前出家潭柘寺,其墓塔也在其中。潭柘寺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潭柘寺位于潭柘山中。为北京最古老的庙宇。俗语云:“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北京)城。”始建于西晋(265—316),名嘉福寺,唐改龙泉寺,金称大万寿寺,明天顺元年(1457)复名嘉福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改称岫云寺,今寺门有康熙帝手书“敕建岫云寺”额。因寺后有龙潭、山中有柘树,习称潭柘寺。寺中建筑分为三部分。中轴线有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毗卢阁等,大雄宝殿重檐黄瓦庑殿顶,大脊两端巨型绿琉璃鸱吻系有鎏金长链。殿额为赵朴初所书。下檐有清乾隆帝题“福海珠轮”匾额。其东侧有古银杏一株,高30余米,干围需6人合抱,传为辽代种植,乾隆封之为“帝王树”。东路为庭院建筑,有方丈院和清帝行宫,幽静别致。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来游,并留下许多诗联题刻。院内仿“曲水流觞”故事,建有流杯亭,乾隆题为“猗玕亭”。西路有戒坛、观音殿等建筑。观音殿内塑有观音菩萨像及元世祖忽必烈帝后、皇子、公主妙严像。全寺殿宇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有致。寺前方尚有安乐堂和塔院两组建筑,塔院内有金元明清各代僧塔72座,其中有妙严公主“妙严大师之灵塔”。寺背依宝珠峰,四周九峰环列,翠屏秀耸,旁有清泉流水,寺中殿宇掩映于苍松翠柏中,古有“潭柘奇秀甲天下”之誉。可惜文献所载“柘树千株”之景,今已不存。 潭柘寺中国北京寺庙。位于门头沟潭柘山山腰,距市区45 km。因山上有青龙潭、寺内有古老的柘树而得名。始建于晋代(265~420),当初名嘉福寺。北京流传着“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说法。北京自元代建大都城,比潭柘寺的修建要晚约800年,可见潭柘寺历史之悠久。唐代改名为龙泉寺,金代更名为万寿寺,明代恢复旧名嘉福寺,清康熙三年(1692)又改为敕建岫云禅寺。全寺建筑主要分为3部分:中轴线上有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等;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流怀亭、帝王宫、舍利塔、地藏殿、元通殿、竹林院等;西路有戒台、观音殿、龙王殿、祖师殿、西南斋、大悲殿、写经室等。寺门前还保留了几株柘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