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灯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灯戏川东、川北一带的地方剧种。原为农民庆丰收和春节时平地围灯,边歌边舞的 “跳灯” (又叫 “车灯”、“花灯”),后来逐渐发展为有故事情节的灯戏。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半职业性的灯戏班进行演出活动。传统剧目分“正灯”、“浪口灯”、“地灯”三类,多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戏。灯戏演出以唱为主,很少大段说白。唱腔质朴明快,吸收了大量民间小调和四川清音的曲调,以及川东北的梁山调。乐器伴奏以胖筒筒为主,还有二胡、碗碗琴等。 灯戏满族歌舞,又名 《龙灯戏》、《龙舞》。始于宋代,金人入主中原时被女真族吸收,并把它从《莲花灯舞》的软舞形式,发展成具有古代女真人行围射猎或行兵打仗时高举松明火把、列伍摆阵、昂然行进,如同蛟龙翻江倒海之势的 《龙舞》。龙舞的表演,气势力浩大、人数众多,一般需数百人至千人。每人执两盏彩灯、身着各色制服,以舞蹈变化出各种队形和摆出各样阵式,每样阵式还可组成不同字样的图案,如“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籍以歌颂皇帝的圣德。《灯戏》皆用满语演唱,曲目有《谣四落》、《太平年》、《哈八儿图》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