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灵隐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25 灵隐寺

在杭州市西湖西北方,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相传东晋咸和初年,印度和尚慧理来杭州时兴建,取名灵隐寺。康熙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并亲题匾额。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内正面有弥勒佛坐像,背面有韦驮立像。大雄宝殿高33.6米,供奉释迦牟尼像,高9.1米。殿后壁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佛山一座。

灵隐寺

佛寺名。在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面对飞来峰。东晋咸和初年,有印度僧人慧理到此,见飞来峰叹曰: “此天竺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 佛在世曰,多为仙灵所隐。” 遂面山建寺,名曰灵隐。唐大历六年 (771) 曾修葺,会昌灭法时寺毁。五代吴越国时二次重修扩建,有房屋1300余间,寺僧3000余人,盛极一时。以后屡圮屡建,清康熙帝南巡时亲赐匾额为 “玄林禅寺”。但人们一直仍称灵隐寺。1956年、1970年曾两次大修。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两侧为东、西二山门。殿内佛龛正面供奉弥勒佛坐像, 背面为韦䭾立像, 传为宋代遗物。天王殿后,于园林中砌有高大月台,上建大雄宝殿,殿高33. 6米,琉璃瓦顶,为清代遗构。殿内有释迦牟尼坐像,高19. 6米,系用24块香樟木雕塑而成,殿内环壁立二十诸天、十三圆觉塑像。佛后影壁背面彩色悬塑观音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大雄殿前有两座九层八面石塔,天王殿前有两座石经幢,都是吴越钱弘俶时的遗物。冷泉流经寺前,泉水清澈甘冽,泉水流经处建有青淙、壑雷、冷泉诸亭。寺前飞来峰高约168米,玲珑奇秀,怪石嶙峋,中多溶洞,幽深曲折。在崖壁上,石洞内外有五代、宋、元时的石刻佛教造像,技法精湛,各具特色,保存完整。尤以元代密宗造像,更为珍贵。灵隐寺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大名刹之一。

灵隐寺

位于杭州北高峰麓。又名云林禅寺。中国佛教禅宗名刹之一,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相传印度僧人慧理来中国时,见飞来峰奇秀,谓是天竺灵鹫峰一小岭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因建寺名“灵隐”。五代时,寺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僧众三千。元代毁于兵火,明清屡毁屡建。现存主要建筑为宣统二年建。1952年至1979年又多次整修。寺内文物众多,天王殿前有两座建于宋开宝二年(969)的石经幢,殿中“云林禅寺”匾额,系康熙皇帝赐名手书,弥勒佛塑像已有200年历史,其后韦驮像,由整块香樟木雕成,为南宋遗物。大雄宝殿高33.6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单层重檐寺院建筑之一。殿内释迦牟尼像用24块香樟木雕成,身高9.1米,莲花台须弥座高7.5米,背光3米,通高19.6米。大殿前有两座八面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建成时间比天王殿前石经幢早九年。寺周古木参天,灵隐溪缘飞来峰山脚在寺前流过,又有冷泉、春淙、壑雷诸亭错落其间,可供游人休憩赏景。宋之问、白居易、张祜、贾岛、苏轼等都曾歌咏灵隐。

灵隐寺

位于浙江杭州西湖畔。中国著名古刹,建于326年。前为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殿中有弥勒佛坐像。其后为大雄宝殿,单层重檐、三叠的歇山式建筑,殿高33.6米,高甍飞宇,琉璃瓦顶。大殿正中为金装释迦牟尼像,高19.9米。天王殿前有建于969年的两座经幢和大雄宝殿前建于960年的两座经塔,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灵隐寺

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北的灵隐山麓飞来峰前。东晋咸阳初,印度僧人慧理至此,见飞来峰乃面山建寺,取名“灵隐”。唐大历六年(771)曾修整,五代吴越国时曾两次扩建。南宋时定为中华五山之四,属临济宗,元毁,明几经兴废,清顺治六年(1649)始全面整修,康熙元年赐名云林禅寺,解放后曾三次大修。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等。天王殿内有弥勒佛坐像、木雕韦驮像和四大天王坐像,大雄宝殿内有释迦牟尼坐像,高9.1米,殿前两座八角九层石塔和天王殿前两座石经幢,都是五代吴越国末期遗物。寺前飞来峰岩石棱层奇秀,中多洞窟,各朝造像380余尊,而以袒腹笑面的弥勒佛为最大。中以元代造像最多,保存完整,多作密宗佛像。

灵隐寺

位于杭州西子湖之西,九里松林之幽。是西湖四大丛林之冠,江南五大禅寺之次,全国佛教禅宗十大名刹之一,是中外闻名的千年古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南向,背靠钱塘之天柱——北高峰,面对 “飞来峰”,“钱塘八景” 之一的“冷泉猿啸” 就在此地。寺周峰峦奇秀,洞壑深幽,泉水叮咚,鸟语花香,是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灵境圣地。
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据载,是年印度高僧慧理来到武林,登上飞来峰叹曰: “此乃天竺灵鹫峰之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 佛在世日,多为仙‘灵’ 所‘隐’,今复尔耶?” 而后即面山尊寺,取名 “灵隐”。灵隐寺经历代的湮毁重建,至今已是杭州西子湖畔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名刹,寺内存佛教珍贵文物、艺术珍品很多,可惜因屡遭天灾人祸,幸存甚少。现有建筑除头山门、钟鼓楼、后殿及东西两厢的禅堂、直指堂、祖师堂、罗汉室、面壁轩是近年重建外,其余也是19世纪以来重建的。其中天王殿与大雄宝殿气势之雄伟,为国内罕见。
山门: 建筑不算特殊的山门上原题“绝胜览场”,相传是东晋道教仙翁葛洪所书。所改为 “最胜览场”。门联是: “峰从西竺来云根无住,泉自上方出月印常圆。”
天王殿: 面宽七间,进深四间,为单层垂檐歇山式,琉璃瓦顶,高七丈。下檐匾额书 “灵鹫飞来”,是居士黄元秀所题。上檐匾额书 “云灵禅寺”,据说是康熙帝的御笔。殿内正中大木雕佛龛中端坐着大肚弥勒佛。殿楹联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 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佛龛联 “说法现身容大度; 救出世人尽欢颜”。殿两侧是各持法器的四大天王,他们所持的法器象征着 “风调雨顺”。塑像高8米; 个个身着重甲,顶毗卢帽,姿态威武。弥勒佛背后的木雕佛龛内供的是手持降魔杵的韦驮雕像,这尊雕像体态优美,刻工精细,是用一整块香樟木雕成的宋代遗物,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大雄宝殿: 是灵隐寺的主建筑,原名“觉皇殿”,元至正十九年被毁,明洪武十七年由慧明法师主持重建。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又毁,九年间良玠法师又主持重建。隆庆三年遭雷击又毁,万历十一年住持迎如通仿唐式建筑做法再次重建,历时五年多告竣,并改称 “大雄宝殿”。清顺治六年又重建,嘉庆二十一年秋又毁于火,宣统二年再次重建。1949年7月大殿正梁及一根28米高的木柱被白蚁蛀空而倒塌,压坏佛像。1952年夏至1954年冬进行了修复,把所有梁柱均改换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尺度仍同清宣统二年所建之大殿。1975年至1979年又把大殿各檐层面的木制结构,全部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对殿内佛像进行重新贴金和彩绘。殿内屋檐下匾额题 “大雄宝殿” 四个大字,原匾无署名,字体端正,刚健有力,现换新匾为沙孟海于近期所书。二层屋檐下匾额书 “妙庄严城” 四字,金碧辉煌的殿内是佛的世界。正中莲花石座上端坐着佛祖——释迦牟尼。佛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头微前倾,两眼凝视,嘴唇微张,右手微抬,仿佛正在向朝拜者讲经说法,象征佛与众朝拜者 “心心相印”。背光中还有七尊小佛像,其中一尊是释迦牟尼本身,其余六尊是他的祖先。佛祖两侧站立着的塑像是保护佛法的二十诸天,高3余米,个个体态丰伟,姿容凝重。大殿后下壁端坐的是 “十二圆觉”,即释迦牟尼的十二弟子塑像。释迦牟尼像后是高宽20余米的海岛立体群塑—— “五十三参”,上面塑有150个神态各异的人物。
殿两侧有东西庑廊,再东有联灯阁、大悲阁; 再西有 “云林藏室”,珍藏着宋代由缅甸赠送的观音玉佛像,清代竹禅和尚的济公像,十八罗汉拓片及西湖著名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部分佛教文物。
此外,大雄宝殿东西各有一座仿木结构的石塔建于北宋建隆元年,八角九层,每层的檐和廊均用斗拱支承,角柱成棱形,是宋以前的典型做法; 每层的壶门两旁雕刻着菩萨像,其它几面雕刻着佛经和佛教故事。天王殿前两侧各有一座石经幢,上刻佛经,基雕蟠龙。
灵隐寺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几经沧桑,1953年始,政府对这座古老的名刹进行了全面整修,近年来还增建了接待室和茶社,使这座古老而破烂的建筑,焕发了青春,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国内外游人香客,殿内天天香烟燎绕,红烛通明。
灵隐寺四周有被誉为 “东南第一山”的飞来峰,有晶莹澄澈的冷泉,有玲珑幽邃的洞窟,有清幽绝佳的韬光,有典雅端庄的亭阁,有唐宋时期的摩崖碑刻,有绚丽多姿的造像艺术,加上中外驰名的千年古刹,使灵隐成为一个自然、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的博物馆,成为历代名人云集和驻足留迹之地。

灵隐寺

位于杭州西子湖之西,九里松林之幽。是西湖四大丛林之冠,江南五大禅之次,全国佛教禅十大名刹之一,是中外闻名的千年古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南向,背靠钱塘之天柱——北高峰,面对 “飞采峰”,“钱塘八景”之一的 “冷泉猿啸”就在此地。寺周峰峦奇秀,洞壑深幽,泉水丁冬,鸟语花香,是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的灵境圣地。
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据载,是年印度高僧慧理来到武林,登上飞来峰叹曰: “此乃天竺灵鹫峰之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 ‘灵’ 所 ‘隐’,今复尔耶?”而后即面山尊寺,取名 “灵隐”。灵隐寺经历代的湮毁重建,至今已是杭州西子湖畔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名刹,寺内存佛教珍贵文物、艺术珍品很多,可惜因屡遭天灾人祸,幸存甚少。现有建筑除头山门、钟鼓楼、后殿及东西两厢的禅堂、直指堂、祖师堂、罗汉室、面壁轩是近年重建外,其余也是19世纪以来重建的。其中天王殿与大雄宝殿气势之雄伟,为国内罕见。
山门: 建筑不算特殊的山门上原题“绝胜览场”,相传是东晋道教仙翁葛洪所书。所书为 “最胜览场”。门联是: “峰从西竺来云根无住,泉自上方出月印常圆。”
天王殿: 面宽七间,进深四间,为单层垂檐歇山式,琉璃瓦顶,高七丈。下檐匾额书“灵鹫飞来”,是居士黄元秀所题。上檐匾额书 “云灵禅寺”,据说是康熙帝的御笔。殿内正中大木雕佛龛中端坐着大肚弥勒佛。殿楹联 “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佛龛联 “说法现身容大度,救出世人尽欢颜”。殿两侧是各持法器的四大天王,他们所持的法器象征着 “风调雨顺”。塑像高8米: 个个身着重甲,顶披卢帽,姿态威武。弥勒佛背后的木雕佛龛内供的是手持降魔杵的韦驮雕像,这尊雕像体态优美,刻工精细,是用一整块香樟木雕成的宋代遗物,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大雄宝殿:是灵隐寺的主建筑,原名 “觉皇殿”,元至正十九年被毁,明洪武十七年由慧明法师主持重建。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又毁,九年间良玠法师又主持重建。隆庆三年遭雷击又毁,万历十一年住持迎如通仿唐式建筑做法再次重建,历时五年多告竣,并改称“大雄宝殿”。清顺治六年又重建,嘉庆二十一年秋又毁于火,宣统二年再次重建。1949年7月大殿正梁及一根28米高的木柱被白蚁蛀空而倒塌,压坏佛像。1952年夏至1954年冬进行了修复,把所有梁柱均改换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尺度仍同清宣统二年所建之大殿。1975年至1979年又把大殿各檐层面的木制结构,全部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对殿内佛像进行重新贴金和彩绘。殿内屋檐下匾额题 “大雄宝殿” 四个大字,原匾无署名,字体端正,刚健有力,现换新匾为沙孟海于近期所书。二层屋檐下匾额书 “妙庄严城” 四字,金碧辉煌的殿内是佛的世界。正中莲花石座上端坐着佛祖——释迦牟尼。佛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头微前倾,两眼凝视,嘴唇微张,右手微抬,仿佛正在向朝拜者讲经说法,象征佛与众朝拜者 “心心相印”。背光中还有七尊小佛像,其中一尊是释迦牟尼本身,其余六尊是他的祖先。佛祖两侧站立着的塑像是保护佛法的二十诸天,高3余米,个个体态丰伟,姿容凝重。大殿后下壁端坐的是 “十二圆觉”,即释迦牟尼的十二弟子塑像。释迦牟尼像后是高宽20余米的海岛立体群塑——“五十三参”,上面塑有150个神态各异的人物。
殿两侧有东西庑廊,再东有联灯阁、大悲阁; 再西有 “云林藏室”,珍藏着宋代由缅甸赠送的观音玉佛像,清代竹禅和尚的济公像,十八罗汉拓片及西湖著名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部分佛教文物。
此外,大雄宝殿东西各有一座仿木结构的石塔建于北宋建隆元年,八角九层,每层的檐和廊均用斗拱支承,角柱成棱形,是宋以前的典型做法; 每层的壶门两旁雕刻着菩萨像,其他几面雕刻着佛经和佛教故事。天王殿前两侧各有一座石经幢,上刻佛经,基雕蟠龙。
灵隐寺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几经沧桑,1953年始,政府对这座古老的名刹进行了全面整修,近年来还增建了接待室和茶社,使这座古老而破烂的建筑,焕发了青春,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国内外游人香客,殿内天天香烟缭绕,红烛通明。
灵隐寺四周有被誉为“东南第一山”的飞来峰,有晶莹澄澈的冷泉,有玲珑幽邃的洞窟,有清幽绝佳的韬光,有典雅端庄的亭阁,有唐宋时期的摩崖碑刻,有绚丽多姿的造像艺术,加上中外驰名的千年古刹,使灵隐成为一个自然、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的博物馆,成为历代名人云集和驻足留迹之地。

灵隐寺

中国佛教寺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又名云林寺,是江南有名的古寺。相传公元326年建寺,771年曾修整,被毁。又重建,僧房多达1300余间。1600多年来,几经兴衰,1937年该寺日渐毁颓。1956年、1970年曾2次大修。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高达33.6 m,供奉的释迦牟尼坐像高达19.6 m,用24块香樟木拼接雕成。大殿两侧有2座八角9层仿木结构的石塔,塔为北宋建隆元年(960)所建。与灵隐寺隔溪相对的是飞来峰,又称灵鹫峰,峰高167 m,山峰峭壁洞窟里有五代和宋元时的石刻佛教造像338尊。该寺殿宇宏伟,佛像庄严,历代高僧辈出。

灵隐寺

又名云林禅寺。中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僧人慧理创建。慧理登飞来峰曰:“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面山建寺,取名“灵隐”。唐会昌年间废佛时曾毁。五代吴越国时又两次扩建,时有9楼,18阁,72殿,房屋1200余间,僧众3000人,盛极一时,以后屡毁屡建多达6次,现存大殿为清代所建。1956年与1970年两次大修。寺正中为天王殿,有清康熙皇帝手书“云林禅寺”匾额。殿内正面有弥勒佛坐像,其背后有用独块香樟木雕成的韦驮立像为南宋遗物。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殿高33.6米,正中有金装释迦牟尼像,高9.1米。大雄宝殿前有两座八角九层石塔。寺前林木苍郁,冷泉、春淙、壑雷亭点缀在参天古木中,极具古刹之风。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