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烧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烧饭蒙元祭俗。《草木子》卷3: “元朝人死,致祭曰烧饭。”据《元史》,元朝历代皇帝的祭祀方法是每年九月内及十二月十六日以后,“于烧饭院中,用马一,羊三,马湩,酒醴,红织金币及里绢各三匹,命蒙古达官一员,偕蒙古巫觋,掘地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湩杂烧之。巫觋以国语呼累朝御名而祭焉。” 烧饭亦称“抛盏”。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丧葬、祭祀风俗。名称起于辽。习俗由来已久。乌桓、鲜卑、突厥、靺鞨等皆有人死后烧送死者所乘之马、所穿的衣服等仪式。至辽代,契丹人此俗更盛。《续资治通鉴长编》:契丹主死,置祭,“以盆焚食,谓之烧饭。” 《大金国志》:女真人死,“其祀祭饮食之物尽焚之,谓之烧饭。”辽初,辽世宗为太祖烧饭,诸部首领执祭器者入陵,第二天始出,称“抛盏礼毕”。辽道宗时,曾遣使求宋真宗、仁宗御容,供奉于庆州,每晚令宫人理衣衾如生时,朔望进酒肉等饮食,热气尽而焚化,此为宋辽和好时期为宋朝死去的皇帝烧饭。契丹人祀天、祭祖、祭先帝等也用此礼。其后金代女真人,元代蒙古人皆有此俗。 烧饭契丹、女真、蒙古等族之祭祀习俗。埋葬死者以及葬后每当朔、望、节、辰、忌日皆致祭,焚烧祭祀所用酒食诸物,称之为“烧饭”。 烧饭契丹、女真、蒙古族祭祀习俗之一。蒙古语为“亦捏鲁”, 《元朝秘史》释为“烧饭祭祀”。《大金国志》卷三十九:女真人死, “其祀祭饮食之物尽焚之,谓之烧饭。”《草木子》卷三下:“元朝人死,致祭曰烧饭。”《元史·祭祀》:“每岁, 九月内及十二月十六日以后,于烧饭院中,用马一,羊三,马湩,酒醴,红织金币及里绢各三匹, 命蒙古达官一员, 偕蒙古巫觋,掘地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湩杂烧之。巫觋以国语呼累朝御名而祭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