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焉支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焉支山

山名。又名燕支山、胭脂山、删丹山、大黄山。位于今甘肃山丹县城东南50公里处。东西34公里,南北20公里。主峰百花池顶海拔3976米。《史记·匈奴列传》司马贞《索隐》引《西河旧事》说,此山 “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养。匈奴失二山,乃歌曰: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由此可见它在当时的地位。据说山产红蓝,其花可制胭脂,因以为山名; 一说因山石红似胭脂而得名。汉将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今山下西北有霍城遗址,传为霍屯兵处。隋炀帝西巡张掖,在此山会西域诸国王和使臣。唐哥舒翰在山中建宁济公祠,已毁。李白《幽州胡马客歌》等诗均写到此山。山西面有明代建钟山寺。

焉支山

又称燕支山、删丹山。位于县城东南50公里,主峰海拔3900多米。山石赭红似胭脂,故又名胭脂山。或谓山中生长燕支花,是制作胭脂的原料。先秦时曾为月氏地,后为匈奴所占。匈奴人把妻子称作“阏支”(谐音胭脂),意思是妻子像胭脂般美丽,后来阏支成了匈奴皇后的专称。据《史记·匈奴列传》引《西河故事》云,燕支山形势险要,是河西通往青海的隘口,汉将霍去病大破匈奴,匈奴被赶出后,其民歌唱道:“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西,曾在此驻跸,接受高昌、伊吾及西域27国君长的朝拜。唐将薛仁贵征西,曾多次在此鏖战。焉支山水草丰茂,冬温夏凉,风光旖旎,大诗人李白就曾赞叹:“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风寒。”(《幽州胡马客歌》)

焉支山

见“燕支山”。

焉支山

山名。今甘肃永昌西,山丹县东南。东汉建光元年(121)汉遣霍去病率兵1万骑出陇西,过此山击匈奴,大胜。

焉支山

亦作“燕支山”、“焉耆山”、“删丹山”。古匈奴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永昌县西。原为匈奴驻牧地,树木繁茂,水草丰饶,宜畜牧,为匈奴人生计所关和当时军事必争之地。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匈奴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失其地,为歌悼之:“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史记索隐》引《西河旧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