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焉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焉耆

丝路重镇。旧称喀喇沙尔。古为焉耆国地,唐置焉耆都督府。元为宗王阿只吉的封地。清初准噶尔袭据之。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喀喇沙尔办事大臣管辖。光绪八年(1882),置喀喇沙尔直隶厅,二十四年升格为府,名焉耆府。1913年,将焉耆府直辖地改为焉耆县。今称焉耆回族自治县。境内保存*四十里堡古城、*哈拉木登古城、*唐王城、*博格达沁古城、*锡克沁千佛洞、*霍拉山废寺等遗址。

焉耆

西域古代国家名称。又译作乌耆、夷、乌彝、乌缠、阿耆尼。根据孔雀河墓葬的人头骨分析,3000年前的当地土著为略有黄种人特点的白种人。秦汉之交,冒顿单于大败月氏,月氏被迫西迁,其中有一乌摚部落,征服当地土著,建立国家,即以其部落名称作为国名。摚字古音读“绎”,后改译为乌夷、乌彝,又音变为焉耆、阿耆尼等。居民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公元前177年,为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率兵征服,归右贤王属下的日逐王统辖,日逐王即在其国设“僮仆都尉府”,总管所属西域各国,收取赋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日逐王先贤掸降汉,僮仆都尉府废置,汉朝在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焉耆又属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初期,焉耆王汛曾受北匈奴煽惑,攻杀西域都护陈睦。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攻杀焉耆王汛,改立其弟元孟为王,其国又属西域都护。据罗布泊发现的汉简记载,西晋政府曾册封其王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焉耆王”,其王族开始由姓元改为姓龙。太平真君九年(488年),北魏征服焉耆,特设焉耆镇,作为西域边防重地。隋时恢复国统,仍归龙氏统治,与西突厥关系密切,境内多有突厥族人,其王即叫龙突骑支,系以西突厥突骑施部落的名称作名字。始与唐朝为敌。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郭孝恪率兵西征焉耆国,生擒其王龙突骑支,其国归附唐朝,统属于安西都护府。唐朝曾在其国设立焉耆都督府,驻以重兵,归安西节度使调度。九世纪初,回鹘汗国占据其地,废除龙氏王族的统治,改派可汗亲信治理,回鹘人开始大批迁居此地,于是,1000余年的焉耆龙氏家族统治宣告结束,龙氏及焉耆土著逐渐分散东归,居留于伊州(今新疆哈密)、沙州(今甘肃敦煌)、瓜州(今甘肃安西)、肃州(今甘肃酒泉)等地,与甘州回鹘不和,与吐蕃关系亲密,后逐渐融合于吐蕃人中。焉耆从此由国名、族名变为单纯的地名。元朝时,其地因曾在唐初驻过西突厥的大军事首领欲谷设,焉耆城按中亚人的称呼,改名为“喀喇沙尔”,“喀喇”意为“大”,“沙尔”为“设”的异译。清朝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大部分被安插在喀喇沙尔周围,这里增加了蒙古族人。从乾隆到光绪期间,许多陕西和甘肃的回族迁居喀喇沙尔,于是回族成了今焉耆县的主要民族。

焉耆

亦作“乌夷”、“乌耆”、“乌缠”、“阿耆尼”。古西域国名。全境包括今焉耆至尉犁县地,首府名员渠城(今新疆焉耆西南)。其地四面有大山,与龟兹相连,道险易守。东北有博斯腾湖和开都河水利,曲入四山中,周流其城。居民务农、捕鱼及畜牧,有文字(婆罗米文中亚斜体)。初属匈奴,被置“僮仆都尉”,受其奴役。西汉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僮仆都尉”取消,而代之以汉“西域都护”,焉耆也从此内属。西汉末又属匈奴。东汉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击破之,又内属。西晋太康(280—289)中,其王遣子入侍。东晋时先后属前凉和后凉,南北朝时属北魏,唐初属西突厥,贞观二十二年(648)为唐所征服, 置焉耆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为安西四镇之一。唐末为高昌回鹘所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