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熊希龄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凤凰人。1894年(光绪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1897年任时务学堂提调。次年与谭嗣同等设延年会于长沙,支持南学会活动。百日维新期间,呈请整顿全省书院,办斥王先谦等对新政的攻击。政变后被革职禁锢。1901年获释,在常德创办师范讲习所和启智书局。1904年夏,护送一批留日学生。次年充出洋考察五大臣参赞。后任江苏抚署文案。旋回湘创办醴陵瓷业学堂和瓷业公司,后调任奉天盐运使。辛亥后入共和党,任袁世凯政府财政总长及热河都统。1913年与梁启超、张謇等组阁,任国务总理,支持袁解散国会,撕毁“临时约法”,旋即去职。1928年作国民党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上海论陷后,他迁居香港去世。 熊希龄1870—1937近代教育家。字秉三。凤凰人。早年毕业于沅水校经堂。维新运动中,在长沙参与创办时务学堂和南学会,任时务学堂总理,办学目的旨在树立新的教育基础。1898年与谭嗣同等在长沙设延年会。百日维新期间,主张: “朝廷变法,首在兴学; 兴学之本,先重师范。”与黄膺等写 《湘绅公恳抚院整顿通省书院禀稿》提出整顿全省书院。戊戌变法失败后,两次出访日本,考察教育和工商业。1920年,在北京香山建慈幼院,任院长。致力于慈善教育事业。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社长。抗日战争时期,发起街童教育社,专门帮助无力上学的贫苦儿童读书识字。为中国慈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有《熊希龄集》等。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凤凰厅 (今凤凰县)人。清光绪二十年 (1894) 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返湘,协助湘抚陈宝箴推行新政。1897年,出任时务学堂总理,聘梁启超充中文总教习; 参与创办《湘报》,组织南学会,力斥王先谦等对新学新政的诽谤; 创办湘省近代航运,提议整顿湖南全省书院。戊戌政变后被革职,蛰居沅州数年。1903年,得湘抚赵尔巽奏保,委充湖南西路师范学堂监督。次年夏赴日本考察实业与工艺,回湘后设沅州务实学堂,创办醴陵瓷业。1905年得端方援引,充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参赞,参与立宪活动。1906年回国后,历任奉天农工商局总办、江苏农工商局总办、东三省清理财政正监理官、奉天盐运使、东三省屯垦局会办和奉天造币厂总办等职。武昌起义后赴上海,表示翊赞共和,以湖南共和协进会会长名义领衔,电促袁世凯 “速请明诏退位,勿误大局”。又与章太炎等组织统一党,后加入共和党。1912年,出任财政总长和热河都统。1913年,与梁启超、张謇等组阁,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后因不满于袁世凯独裁统治,辞职南归,任湘西宣慰使。袁死后到京,1917年任京畿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处督办,治理水灾; 1918年,在北京西郊设立慈幼院,任院长,收容水灾后无家可归的儿童,致力于办理赈济、教育和慈善事业。1928年任国民党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并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12月在香港病逝。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