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波图
古代海盐技艺著作。一卷。元陈椿撰。陈椿(生卒年不详),浙江天台人。曾任上海松江下砂场盐司提干。前下砂场盐司提干瞿宁仁、守义兄弟,“深知煮海渊源,风土异同,法度终始,命工绘为长卷,命曰《熬波图》,将使后人知煎盐之法,工役之劳,而垂于无穷也”(陈椿《熬波图序》)。陈椿鉴其“浙东竹盘之殊,改法立仓之异犹未及焉……敬为略者详之、阙者补之”(同上),于元至顺元年(1330)补撰成《熬波图》。
《熬波图》共四十七图,系统而真实地描绘了制取海盐的整个生产过程,反映了制盐的工艺和技术,以及盐丁的劳动和生活。图的内容依次如下:各团灶座、筑垒围墙、起盖灶舍、团内便仓、裹筑灰淋、筑叠池井、盖池井屋、开河通海、坝堰蓄水、就海引潮、筑护海岸、车接海潮、疏浚潮沟、开辟摊场、车水耕平、敲泥拾草、海潮浸灌、削土取平、棹水泼水、担灰摊晒、篠灰取匀、筛水晒灰、扒扫聚灰、担灰入淋、淋灰取卤、卤船盐船、打卤入船、担载运卤、打卤入团、樵斫柴薪、束缚柴薪、塌车车、人车运柴、车运柴、铁盘模样、铸造铁柈、砌林承柈、排凑盘面、炼打草灰、装泥柈缝、上卤煎盐、捞晒撩盐、干柈起盐、出扒生灰、日收散盐、起运散盐。由于宋元以来的制盐专书未能流传下来,因此《熬波图》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制盐技术和工艺的历史弥足珍贵。它记载了当时制盐技术和工艺上的不少重要发明。如宋代以来,盐工用许多土方法来试验卤水的比重,但用鸡蛋、桃仁、莲子的方法只能测定一个比重,用途有限。而《熬波图》的莲管法可把比重分为四等,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再如盐工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连续出盐法比把卤水完全烧干出盐来得经济合算。其他如竹制蒸发大盘在制盐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发明。
《熬波图》在绘画史上也具有文献价值。《四库提要》评曰:《熬波图》“自各团灶座至起运散盐,为图四十有七,图各有说,后系以诗,凡晒灰、打卤之方,运薪试莲之细,纤悉必具,亦楼《耕织图》、曾之谨《农器谱》之流亚也……诸图绘画颇工,《永乐大典》所载已经传摹,尚存榘度,惟原缺五图,世无别本不可复补,姚广孝等编辑之时虽校勘粗疏,不应漏落至此,盖原本已佚脱也。”有人评说:“尝读康熙《松江府志·盐法篇》引《熬波图》,有至顺元年办及四十八万引引作三定数语,又有陈椿自题《熬波图》一诗,今四库本俱无有,则知所佚者当尚多也。惟宋元制盐之书世无传本,此虽残阙,犹足藉以窥煮海之渊源、法度之终始与先民之勤劳焉。”(《熬波图跋》)
现传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通行本有《四库全书》本和中华书局《上海掌故丛书》本。
一卷。元陈椿撰。椿天台 (今属浙江)人。生平未详。此书为元统中作者为下砂场盐司时,据旧图补成。分“各团灶舍”、“筑垒围墙”、“起盖灶舍”等47图,每图各有说明,并附以诗。凡晒灰打、运薪试运等方法具载。诸图颇工,《永乐大典》所载,已经传摹,尚存矩度。原缺5图,世无别本,不可复补。是研究元代盐业生产的重要资料。原书已佚,《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辑出。另收入《雪堂丛刊》中,无图,题名 《熬波图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