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燥dryness-evil六淫之一。为秋季主气,其他季节也可发生。燥邪致病有内燥和外燥之分。外燥可因感受外界燥邪而发病,又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前秋有夏热之余气参与为邪,称做温燥;后秋又有近冬之寒气参与为邪,称做凉燥。内燥则由五脏积热,慢性消耗病,或过用汗、吐、下、温药,或吐泻、大汗、失血过多,或失饮、瘀血内阻等,使动物津伤血亏所致。内燥,亦称津亏、血燥。燥邪特性与致病特征:燥为阳邪,易伤津液和肺,燥胜则干,还可化火生毒。刘完素说:“诸涩枯涸,干劲皴揭, 皆属于燥。”证见口干舌燥,皮毛干枯,干咳无痰,眼干不润,粪紧尿少等。温燥发热少汗,凉燥发热恶寒、无汗。常见燥证:外燥有温燥、凉燥,内燥有肠燥、肺燥等。 燥中医病因名词。燥即干燥,本为秋季常见的气候。中医以此作为病因的一种,又分外燥与内燥。外燥又称“燥邪”,为六淫之一。体内津液精血耗伤导致的病态则属内燥为患。燥邪为病多发生在秋季,常出现发热头痛、少汗、咽干鼻燥、干咳少痰、口干舌燥等症状。内燥是体内津液耗损所致,其症状也以干涩为特点,如毛发枯焦,皮肤干皱、爪甲脆裂、口唇燥裂、舌干少苔、口渴咽干、目涩鼻燥、大便秘结、小便短少等。治疗燥证多用具有滋液生津润燥作用的药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