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父中国古代对男性的一种尊称。“父”的本意是父系氏族社会中司大的长者,表示拥有管理权。大约在周代,“父”逐渐成了父亲的别称。但是,此后,“父”仍然没有失去其表示尊长地位的含义。封建时代,帝王对德高望重,有大功于国家的大臣常称为“父”。如西周时的吕尚、春秋时的管仲、战国时的范睢、吕不韦、楚汉相争时的范曾、东晋时的王导、唐代的郭子仪,分别被当时的帝、王称为“尚父”、“仲父”、“亚父”,等等,以肯定他们在维持国家政权方面的重要地位。现代汉语中,“父”一般只用于表示“父亲”一词。苏国霞 父fu父亲。父系社会产生以后,往往是一家之长。新生儿落生后首先接触的自然是母亲,其次就是父亲。父亲也是孩子天然的老师,对于子女的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父亲在教育子女上除要遵守一般的家庭教育原则外,我国古代在父亲教育子女上还有一些特殊要求。尤其要求父亲在子女面前态度要严肃,不可以简狎。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篇中指出:“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父子之间要做到不简、不狎。不简,就是子女应尽的孝道不能简略,如“抑搔痒痛,悬衾箧枕”之类的事情不能不要求子女去做,否则就只有父亲的慈而没有子女的孝了。不狎,就是不狎昵,尤其是要求父子之间不要过于亲近乃至轻佻。还规定,卿大夫和士以上,父子之间分室居住正因为此。从这个观点出发,我国古代还有“易子之教”的做法。为使子女成长得好,我国自古还有不再娶的习俗。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下的家庭里,后妻来争夺家产,往往虐待遗孤,离间骨肉,挑拨父子的关系,造成家庭悲剧。所以,前妻死后,为了对前妻所生的子女负责,做父亲的最好不再娶。这一经验不可看得过于绝对,但父亲再次娶妻要慎重还是应该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