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父与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父与子》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 父与子长篇小说。屠格涅夫作。1862年发表。描写19世纪60年代俄国社会中“父”与“子”两代人的矛盾。实际反映了平民和贵族、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两个阶级、两个阵营之间的思想冲突。父辈帕威尔、尼古拉·彼得罗维奇等代表保守的贵族自由主义者,子辈巴扎罗夫代表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平民知识分子。双方在政治、哲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执。描写了平民知识分子对贵族地主的胜利。小说情节结构简明、紧凑,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父与子长篇小说。作者屠格涅夫,俄国作家。小说描写19世纪50年代俄国农奴制废除前夕新旧思想的斗争。主人公巴扎洛夫是个平民出身的青年医生,他随他的同学阿尔卡狄到乡下的家里做客。他们抵达后的第二天,便展开了两代人的对立。巴扎洛夫憎恨阿尔卡狄的叔父巴威尔和父亲尼古拉用自由主义进步的幌子,坚持贵族地主的生活方式,维护摇摇欲坠的贵族特权,致使他们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思想冲突。尼古拉感叹自己已被儿子的时代遗弃,而阿尔卡狄又因父亲以排除偏见的宽大胸怀来包容他,而觉得羞愧,原谅了父亲和女管家的态度。由于巴扎洛夫的平民气质,使佣人们对他产生好感,但他和巴威尔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了。后来,巴扎洛夫离开了乡间,到了省城,应有钱的寡妇阿金左娃的邀请,到她的庄园做客。阿金左娃的美丽与自信,强烈地吸引着一向把恋爱视为愚蠢游戏的巴扎洛夫,他无法抑制心中的热情,向阿金左娃表明了爱意,尽管阿金左娃的心也因他而迷乱,但理智终于战胜了感情,拒绝了巴扎洛夫。巴扎洛夫带着失恋的苦闷情绪,回到了乡下父母身边,但双亲殷勤地呵护,却反而使他更加心烦并再次离开了家,又回到了阿尔卡狄的家,并开始进行热爱的科学实验。但不幸的是,巴扎洛夫和巴威尔又发生了争吵,并差一点决斗,巴扎洛夫再次整装回了老家。回到家乡后,巴扎洛夫开始行医,在一次解剖尸体时,不小心弄伤了手指并感染,患了绝症。就在巴扎洛夫死期将近之日,阿金左娃带着医生来到了他的身边。巴扎洛夫是19世纪60年代的以科学代替神的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的典型人物,但他远离人民,思想上实际是个虚无主义者。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平民出身的巴扎洛夫是个性格粗犷、正直的医科大学生、“虚无主义者”,到贵族子弟阿尔卡狄家做客,与阿尔卡狄的叔父、西欧派贵族巴威尔不断在哲学、政治、艺术问题上发生激烈的争论,形成“父辈”与 “子辈” 间的尖锐冲突。巴威尔利用巴扎洛夫一次与阿尔卡狄未婚妻的偶然亲近,提出决斗,结果受了轻伤。伤愈后移居国外。巴扎洛夫也回到家中,不久在替农民解剖尸体时感染病菌,他怀恋着一位相识的美丽富孀,并在未能实现事业抱负中含恨离开人世。小说在俄国文学中第一次塑造了平民知识分子“新人” 的形象,反映了农奴制废除前夕贵族自由派与平民民主主义者的斗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者敏锐地意识到未来属于后者,但感情上却与前者密切联系,因而部分地歪曲了新人的本质。故事情节单纯、紧凑,技巧娴熟,尤擅表现人物间的思想冲突。有中译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