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牙周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牙周病牙周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以破坏为主的慢性疾病。病因与营养不良、长期慢性病、代谢、衰老、内分泌、牙石及咬合创伤等因素有关。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由于牙周组织的进行性破坏,导致牙松动、脱落。防治应注意口腔卫生,药物控制感染,清除牙石,严重的松动牙予以拔除。 牙周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大多为慢性进行性的老年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和我国部分地区调查结果看:35~44岁年龄组的人牙周病发病率约为40~75%,而且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而且病情越为严重。从性别看,男性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女性。牙周病的致病因素复杂,可分为全身和局部两类,局部因素:细菌微生物、牙菌斑、牙垢牙石、口腔不洁、咬合创伤、食物嵌塞、错牙、牙齿排列不整、不良修复体、长期口呼吸、不良习惯、夜磨牙症等。全身因素:机体的免疫功能障碍,内分泌紊乱,遗传的缺陷、营养不良等因素。牙周病的初期症状有牙龈红肿出血,往往在刷牙或咬硬物时出血、甚至自发性出血。牙龈发胀不适感,随着牙周组织的破坏逐渐形成牙周袋,并有牙周溢脓。一般正常人的牙龈袋不超过2毫米,若超过2毫米就叫牙周袋。牙周袋内主要有细菌及毒素、龈沟液、唾液、食物残渣,脱落上皮细胞及白血球等。牙周袋是细菌生长的有利场所,特别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繁殖,当牙周袋内的炎症渗出物排涂障碍时,可以发生牙周脓肿、疼痛、全身不适,体温升高及相应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牙周袋内的炎症刺激可造成牙槽骨吸收破坏,又使牙周袋不断加深,结果造成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另外由于牙龈退缩牙根外露,可以发生牙齿过敏或逆行性牙髓炎等。局部治疗:消除刺激因素,如洁牙、龈下刮治、调正、祛除不良修复体,矫正食物嵌塞,牙龈切除,龈翻办、袋内壁刮治等方法。牙齿松动可做牙周固定,有牙周脓肿时则切开引流,并内服消炎止痛剂。牙周袋可用3%双氧冲洗、袋内上2%碘甘油或牙周康条等。全身使用支持疗法加强营养,并给予维生素C、A等,必要时给予青霉素、螺旋霉素、红霉素、灭滴灵等消炎药,在炎症活动期可配合高压氧治疗。另外自身保护,口腔卫生,正确刷牙,特别是与医生配合制订治疗计划,坚持长期治疗,定期请口腔专门医生检查是十分重要的。牙周病通过治疗可以消除炎症,中止病情发展,但容易复发,患了牙周病要有坚持长期治疗的准备,而且要加强营养,做好自我保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