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牛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牛录

军队建制名。清代置。300人为1牛录。《清史稿·兵志》: “清初,太祖以遗甲13副起,归附日众,设4旗,曰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复增4旗,曰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统满洲、蒙古、汉军之众,8旗之制自此始。每旗300人为1牛录,以牛录额真领之。5牛录,领以札兰额真。”

牛录

清八旗组织的基层单位。编制300人。详“八旗制度”。

牛录

满语音译,意为 “大披箭”。为清代八旗组织的基层建制,原为女真社会族 (穆昆)寨 (村屯)中的组织形式。每当女真人出兵狩猎时,各依族寨而行。围猎时各取一矢,每十人为一单位,推一头目领之,称为牛录额真。是为初始的牛录。明万历二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起兵后,曾利用这种组织形式,将所部编为牛录;二十九年(1601)始定三百人为一牛录,设一牛录额真领之,下置代子 (为牛录额真之副手,即后来的骁骑校)二人,章京四人,分管四个塔坦(寓铺或住处)。于是,牛录成为女真社会的基层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的职能。其后,每一牛录的编制人数时有变化,并不以三百人为准。后金天命八年(1623) 编蒙古牛录,夭聪四年(1630) 编汉军牛录。天聪八年(1634),牛录额真改称牛录章京。入关前夕,八旗牛录共有583个,又半分牛录28个。顺治十七年(1660),定牛录章京的汉语名称为佐领。此时,清朝有满洲牛录319个,又半分牛录14个;蒙古牛录130个;汉军牛录206个,又半分牛录3个。

牛录

满语音译,意为“箭”。原是女真人氏族制时期的生产和军事合一的社会组织。“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行军出猎时,各依所属族、寨行进,每十人中立一人为首领,称为“牛录额真”(“箭主”之意),所属九人听他指挥。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的过程中,于1601年规定每三百人编一牛录,每牛录设置一牛录额真(汉译佐领)。成为当时基本的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以此为基础,设置八旗。五个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即旗)。牛录所辖的人数时有变动。

牛录

清代八旗组织的基本单位。系满语音译,意为“射兽用的大披箭”。原为女真族氏族制时期兵农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组织形式。主要来自木昆(氏族), 还包有嘎山(村寨)。每行军出猎, 参加者各执弓箭依所属族或寨行进。每十人中立一人作首领,称“牛录额真”(“牛录”为箭, “额真”为主之意),所属九人听其指挥。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合并各部落诸申、伊尔根, 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规定每三百人编一牛录,每牛录置一牛录额真(汉译为佐领),下置代子(作牛录额真副手,即后来的骁骑校)二人、章京四人,分置四处(原文满语“塔坦”,窝铺或住地之意)。每五牛录置一“五牛录主”(即甲喇额真,汉译称为“参领”)。每五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牛录所辖丁数时有变化。

牛录Niru

满语,译为“大披箭”,有清一代八旗组织的基层建制。初,女真人出兵狩猎不计人之多寡,均各随其族党屯寨而行。围猎时各取1矢,每10人为一单位,设1头目,称为牛录额真。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过程中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 定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牛录额真之副手称为带子即后来之骁骑校1人、章京4人。后金天命八年(1623) 编蒙古牛录,天聪四年(1630) 编汉军牛录,天聪八年(1634) 改称牛录额真为牛录章京,顺治十七年 (1660) 定牛录章京的汉语名称为佐领。以后牛录所辖人数曾有过变化,不均以300人为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