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牧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牧歌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shepherd song牧民歌曲,即反映牧区景色、牧放生活、牧人情趣内容的歌曲。这种歌曲中有一类是节奏徐缓、节拍自由、音调高亢悠长、旋律进行有较大起伏、强调广阔抒情特征的;另一类是以节奏规整、结构紧凑、旋律简洁、强调谣唱、风趣为特征的。牧歌既存在于民间歌曲之中,也是一种专业创作的特定体裁,但专业创作也大都保留民间的音乐特点,甚至大都使用民间牧歌的音乐材料。还有一类更多地带有放牧吆喝、即兴发挥、实用性的牧人歌曲,但音乐性、艺术性不及前两者,因而作为独立声乐曲而流传的很少。这种牧歌在中外牧区和以牧业为主的民族中都有很多。我国蒙古族的长调《牧歌》属于前类,它被加工为独唱、无伴奏合唱、大提琴独奏等多种形式;西北地区的《放羊调》、《羊倌歌》等属于后一类。牧歌的第二种含义是指madrigal,原意为情歌小调,转意为音乐体裁的一个专用名词,即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世俗歌曲。14世纪的牧歌由田园风格的独唱歌曲演变而成,兴起于意大利北部,歌词大多以爱情或自然景物为题材。经过一段时间的凋零,这种歌曲于16世纪再次繁荣,这时的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曲,有4或5个声部,高音声部最突出。以后在实际演唱时这个声部往往由一人独唱,其余声部亦可由乐器奏出,有时甚至各声部都由乐器演奏。这种牧歌也常被改成键盘乐曲。除意大利外,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也曾盛行这种牧歌。17世纪后,它逐渐衰落。 牧歌瞿希贤根据内蒙民歌改编的一首无伴奏合唱。原曲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地区颇为流传,是典型的蒙古长调。1954年经瞿希贤改编,成为我国优秀的合唱作品之一。该曲曲调悠长,辽阔,具有朴实的草原风格及浓郁的民族色彩。乐段加尾声的结构、上下句、大调调式都赋予作品以明朗的基调。恬静的意境刻画,透明的和声色彩,使人联想到阳光照耀下的碧绿的草原形象。开头的女低音及男低音的“哼唱”把人们引入意境,上方三声部的Ⅲ级的密集和弦更使人有一种典型的草原风格的印象。每段的结尾处在和声上都用了中国民族和声的典型的进行:Ⅴ—Ⅵ—Ⅰ。第二段女高音用错后1小节的变化模仿重复着男高音的旋律。接着,旋律又出现在女低音声部上。色彩浓郁、丰满,给人以新鲜的美感。第三段虽然和声没有改变,但力度加强,使音乐变得丰满而有力。然而它的感情高潮却是在尾声,人们热爱故乡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升华。男高音用轻声唱出最高音( b2),合唱进入丰满而稳定的主和弦,女高音的旋律停在“导音”上,绚丽的阳光,碧绿的草原,天空和草原在远处相接,令人陶醉。 牧歌小提琴独奏曲。沙汉昆曲。1953年,作者以东蒙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乐曲根据民歌:“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白云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象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提示的意境,用有引子、尾声的单主题三段式写成的器乐抒情小品。第一段由平稳的引子引出悠长抒情的慢板主题,并提高8度重复一次。优美的旋律描绘出蓝天、白云、绿草、羊群这美丽如画的草原风光。第二段,用前面主题材料派生出一个新音调,旋律较前激动,并从原来的C大调转到G大调。速度是稍快的行板,同前后悠长缓慢的旋律形成对比,表现了草原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第三段,再现第一段,又回到对大草原风光的描绘。尾声在表现辽阔草原的寂静和清脆的牧笛声中结束。 《牧歌》Muge蒙古族民歌,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昭乌达盟一带。歌词为两句一节,共有两节。词义纯朴,颇具诗情画意。表现了内蒙古牧民对家乡的热爱。歌曲为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调式为六声音阶宫调式。第一乐句围绕“5”音在较高音区上下回旋;第二乐句围绕上句核心音“5”的下方五度音“1”迂回婉转,自由模进,全曲节奏较为自由,曲调悠长辽阔,优美高亢,具有典型的内蒙古长调民歌特点。(内蒙民歌从体裁区分,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歌体,长调民歌,流传于内蒙古牧区,气息悠长,速度缓慢,节奏自由,曲调高亢;短调民歌,流行于内蒙古半牧区或农区,节奏鲜明,速度较快,旋律流畅。)作曲家瞿希贤曾根据诗人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使这首歌的形象更为丰满,色彩更加丰富。 牧歌牧歌是流行在以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及汉族地区。特别是在我国西北部内蒙古大草原,牧民们在牧放牛羊时,抒发内心的情感,歌唱美丽的家乡,歌唱牛羊,情不自禁地伴随马头琴的弦音,演唱起长调牧歌。歌曲节奏徐缓、舒展,节拍自由,音调高亢悠长,具有上下起伏较大的旋律。有些牧歌以无词歌出现,只用“啊哟”到底。特点与山歌相近,因此牧歌被归划为山歌体裁。 牧歌蒙古族民歌。产生于内蒙古昭乌达盟,流传于全国。内容描述草原牧区的优美自然环境和牧人对羊群的喜爱心情。音乐具有蒙古族民歌中常见的长调特点: 节拍自由、音调高亢、辽阔、情绪舒展、明亮。曲体由上下两个不同度的并行乐句构成,下句基本是上句的移位模仿。两个乐句一上一下与歌词所提供的形象结合得恰到好处。体现出一种舒展、辽阔的音境。作为优秀的蒙古族民歌,已被改编成多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在国内外上演。 牧歌摄影作品。作者杨兵才。1977年摄于哈密巴里坤天山牧区。1979年在庆祝建国30周年摄影艺术展中获一等奖。 《牧歌》❶蒙古族民间歌曲。流传于内蒙古昭乌达盟一带。歌词描写了蓝天、白云、草地、羊群,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曲调悠扬,节律徐缓自如,表现出大草原的广阔和静谧。结构分上下两句,上句迂回飘荡,下句柔情婉转,二者相辅相成,展示出草原特有的景象。 牧歌声乐体裁的一种。❶欧洲牧歌: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歌曲,最早源于14世纪意大利。两种形式:14世纪牧歌,有2种定型曲式A、A、B或A、A、A、B,2或3个声部,旋律在高音部;16世纪牧歌,情歌为主,自由曲式,无伴奏合唱曲,4~5个互相模仿的声部。第1次采用“牧歌”一词的是莫利的歌集(1594)。代表曲目:蒙特威尔弟《牧歌集》、《牧歌与小坎佐纳》。 牧歌Pastoral又称“田园诗”。它是古希腊表现牧人生活情趣,以乡村为题材的抒情诗。诗人描写和吟唱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其创始人是古希腊诗人忒俄克里托斯。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牧歌》就是摹仿他的。近代音乐家经常以牧歌体裁谱成音乐小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