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物理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物理论

魏晋哲学和博物学著作。旧题晋杨泉撰。杨泉,字德渊。晋朝梁国人。其主要活动期约于魏、晋之间(公元265年前后)若干年间。《隋书·经籍志》称泉为“徵士”、“处士”、“杨子”,则当为一未做过官的读书人、学者。
杨泉曾著《太玄经》十二卷,集二卷,录一卷,乃仿效汉扬雄《太玄经》而作,但原书已佚,仅于马《意林》中保存六条而已。《物理论》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著录,载明为十六卷。《唐书·艺文志》、马總《意林》均同为十六卷,而《宋史·艺文志》已未再载《物理论》之书名,证明此书在宋代(至少在官方图书馆)已经见不到了。今所传本为清代学者从《白孔六帖》、《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意林》等书辑出之本,仅一卷,凡一百六十余条。
《物理论》的范围与性质,类似于张华《博物志》。古人说的“物”、“物理”较为广义,不仅指有形之器物及其性状、规律,也包括社会生活之事、人文之理,所以作者的笔头,也涉及到政治、法律、风俗、思想、道德等等。但大部分的记叙,属于自然科学的范围。其中有的记述具体之物,如天地、日月、山川、河流、土地、医药、身体、工技的形制等等,有的是探求物与自然现象的原理与规律。书中还记叙了可提水灌溉的“转车”(当为龙骨水车一类升水机械)、指南车的制造,马钧绫机的结构等,对于研究古代机械制造、农业、纺织技术的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
在宇宙天体结构问题上,《物理论》对“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都有所评述,但注重于利用“宣夜说”的元气学说,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本体论。“皓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矣”(《物理论》),认为“气”是自然最根本的本原,“气,自然之体也”。整个宇宙,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天地气象都是“气”的不同形态。还吸收张衡关于“天地各乘气而行,载水而浮”(《浑天仪注》)的思想,认为“水”与“元气”可互相转化,“水”由“元气”转化而来,又可吐发为“元气”。“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指出人的生命也是“元气”的一种表现,“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死犹澌也,灭也。”肯定“气”是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人和自然界的物质是统一的,这就在形神关系上,坚持了桓谭、王充以来神灭论的优良传统。强调“譬如火焉,薪尽而火灭,则无火矣。故灭火之余,无遗炎矣,人死之后,无遗魂矣。”明确否定了精神可以不依赖于形体、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唯心主义神不灭论。尖锐地批评贵无论思潮是“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无异春蛙秋蝉,聒耳而已。”根据对当时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知识的总结,《物理论》提出了农业生产中一些带规律性的见解。如把农业生产看作是耕种和收获的统一过程,认为正确安排耕种和收获之间的关系,可提高耕种效率,达到多收获之目的,此乃“良农之务”。又如考察了土壤性质、作物品种对于农作物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凡种有强弱,土有高(刚)柔。土宜种强,高茎而疏粟,长穗而大粒。”蕴含了在从事农业生产中,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之思想。对当时的手工业生产,《物理论》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赞美、歌颂了工匠的创造才能和智慧,肯定工匠的巧手可创造出一切。并将人的活动同蜘蛛、蜜蜂的活动作比较:“夫蜘蛛之罗网,蜂之作巢,其巧妙矣,而况于人乎!故工匠之方圆规矩出乎心,巧成于手,非睿敏精密,孰能著勋形,成器用哉!”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人的能动活动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这些思想和当时风靡一时的玄学思潮相对立,体现了作者求实、务实的学风。
《物理论》历史上曾广为流传,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被许多撰写家所抄录引述。著作亡佚后,学术界人士自清乾嘉起开始收集佚著。先是章逢之曾有《物理论》辑本,孙星衍又“重加校正,补所未备”,“以事类次第辑录”,辑成一卷,载《平津馆丛书》。马瑞辰在为该辑本作序时指出:“是诚断壁残圭之可宝贵也。”清严可均《全三国文》、马總《意林》等也辑有部分佚文。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据《平津馆丛书》本影印流传,为常见之本。

物理论

杂著, 晋代杨泉作, 原书16卷。杨泉于三国与西晋时均弃官不作,专心著述,该书系其杂采秦汉诸子而成,叙事物之理,偏重于儒学,保留有较多的汉代史料, 可供研究汉代学术思想、事物源流参证。原书已佚,清代王仁俊、孙星衍、黄奭各有辑佚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