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耕地的农具。中国古籍早有记载。《管子·轻重》: “今君躬犁垦田,耕发草土,得其谷矣。”《急就篇》颜师古注: “犁亦耕具也。犁之言利,则发出而绝草根也”。甘肃武威市磨嘴子西汉墓出土有犁模型。犁辕直者称直辕犁,如陕西绥德县东汉墓画像石上所刻犁、甘肃嘉峪关市西晋墓壁画和酒泉市丁家闸北凉墓壁画中所绘犁等。犁辕曲者称曲辕犁,如敦煌莫高窟445窟壁画所绘犁等。历代各地因地制宜,加之不断改进,故其形制有同有异。

061 犁

从汉代的牛耕图(壁画或画象砖)来看,中国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有了框形犁的雏形。从牛耕图所显示的犁架的结构上看,当时已经具备了犁底、犁箭、犁辕、犁梢、犁衡等畜力犁的主体构件。中国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是“二牛抬扛”式的长辕犁,及至唐代又改用曲辕犁。中国的框形犁,在操作时,犁身可摆动,这是世界上六种传统犁中,唯一具有这一特点的传统犁。中国犁的曲面犁壁,也是世界上六种传统犁中唯一具有这种犁壁的犁。

犁plough

用动力牵引的耕地农机具,也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整地农具。在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一种石犁,是用石板打制成三角形的犁铧,上面凿钻圆孔,可装在木柄上使用(见图1、2)。估计当时还不可能采用牛耕,应是用人力牵引。由于考古发现都是石犁铧,木质犁架未保存下来,因此对原始耕犁的犁架结构尚不清,而且在当时也未能普遍使用,但它已具备动力、传动、工作三要素,远比其他原始农具复杂,可算是最早的农机具。它的出现在中国农业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到商代,开始出现金属犁铧。1990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两件青铜犁铧,呈三角形,上面铸有纹饰,一件宽15厘米、长11厘米、高2.5厘米,另一件宽13厘米、长9.7厘米、高1.7厘米。这是目前仅有的两件经过科学发掘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和年代判断的商代铜犁铧。它证明商代确实使用过铜犁。虽然没有犁架出土,仍不明其具体结构。但从铜犁铧的形制观察,已和后代的铁犁铧相类似,因此推测其犁架结构应和西汉画像石上的框形犁相似,而早已摆脱了石犁的原始状态。尽管目前还无法确定商代是否有牛耕,但青铜犁的出现为以后铁犁的使用开辟了道路,因而在中国农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推广,铁犁铧也取代了青铜犁铧,在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都有战国


图1 河南孟津出土石犁



图2 江苏吴县出土石犁

的铁犁铧冠出土,犁耕已在中原地区广泛使用。但出土的多数是V字型铧冠,宽度在20厘米以上,比商代铜犁大得多(见图3)。它是套在犁铧前头使用,以便磨损后及时更换,减少损失。这说明战国的耕犁已比商周时期进步得多,从而大大提高了耕地能力。但这一时期耕犁的结构仍不清楚。


图3 河南辉县出土战国铁铧冠


耕犁到汉代才得到普及。不但中原各省都有铁犁铧出土,而且西北、东北边陲也出土了不少铁犁。即使是史称“火耕水耨”的江南地区,远至福建、广西、广东等地也有铁犁或牛耕模型出土,这已成为汉代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主要标志之一。汉代的铁犁铧品种多样,大小不一,小的长宽20厘米左右,大的长宽可达40厘米以上。这是适应不同耕作技术需要,后一种大犁需要数牛才拉得动,适用于开沟起土。陕西、河南等地还出土汉代铁犁壁,有单面的呈菱形或板瓦形,可向一面翻土。也有双面的呈马鞍形,可双面同时翻土,适于开沟起垄。犁壁是翻土碎土的重要装置,它的创制是耕犁史上的重大成就之一。从各地出土的牛耕壁画和画像石,可以看到汉代耕犁的具体结构,已经具备犁辕、犁箭、犁床、犁梢等部件。陕西、内蒙古等西北地区的耕犁犁床和犁梢区分明显,是属于长床犁或称框型犁。山东、江苏等东部地区的耕犁形制有所不同,犁床和犁梢连成一体成弓形,是用一根弯曲木头制成的,看不出明显的犁床,故亦称为无床犁。两类耕犁都是直辕犁,有用二牛牵引的长直辕犁和用一牛牵引的短直辕犁。汉代耕犁的另一重大成就,是耦犁的推广。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赵过在推广代田法的同时还推广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二牛三人”是指用二牛拉犁三人操作,一人牵绳,一人扶犁,一人压辕,这种操作方法在西南地区至近世仍在沿用。耦犁的使用大大提高耕地效率,从而提高产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犁基本上继承汉代的,但犁铧的形制有所变化。犁铧冠由汉代的长翼变化为较短的翼。西汉铁犁铧接近等腰三角形,从东汉开始的牛舌状改进,至南北朝定型。犁铧有大中小三种,反映犁铧多样化。从魏晋墓壁画牛耕图看,当时的耕犁还是二牛挽拉的长辕犁。但《齐民要术》指出:“长辕耕平地尚可,于山涧之间则不任用,且回转至难,费力,未若齐人蔚犁之柔便也。”说明山东一带已出现适合在山间谷地使用的蔚犁。从其与“回转至难”的长辕犁相对而言,则蔚犁应是一种操作灵活轻便的短辕犁。
耕犁发展到唐代又发生一次重大的突破,这就是曲辕犁的出现。据晚唐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江东农村的耕犁共由11个部件组成。犁镵(铧)和犁壁是铁制的;其余的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盘等部件都是木制的。犁身全长1丈2尺,比现在的犁要长许多,但它的辕“前如桯而樛”,是弯曲的,末端设有能转动的犁盘,可用绳索套在牛肩,牵引时可自由摆动和改变方向,克服了汉魏时期长直辕犁耕至田边地角时“回转相妨”的缺点,更适合在江南田地面积较为狭小的水田中使用,故被称为曲辕犁。曲辕犁的另一个优点是设有犁评,调节犁箭上下,改变牵引点的高度,可以控制犁地的深浅。又因犁壁竖立于犁铧之上,两者不成连续曲面,既便于碎土,又便于形成窜垡,因此操作起来比长直辕犁简便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既提高耕作效率又提高耕地质量。中国的耕犁发展到此已达相当完善的地步。此后,曲辕犁就成为中国耕犁的主流。
宋元时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辕犁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使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正如王祯所说:“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用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耕地效率也更高了。明清时期的耕犁已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只是到了清代晚期,由于冶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耕犁改用铁辕,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来固定铁辕和调节深浅,使犁身结构简化而又不影响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坚固耐用,既延长使用时间,又节约生产成本,也是一种进步。

犁plough

耕翻土壤用的机具。通常所指犁即铧式犁。此外,还有圆盘犁、旋桨式犁(见驱动型耕耘机械)等。

耕翻土壤的耕作机具。3000~4000年前中国、波斯等国已出现木犁。19世纪末匈牙利人研制出旋转犁。20世纪20年代出现耕耙犁。犁的类型主要有铧式犁、圆盘犁、旋转犁等。20世纪出现免耕法后,犁的作用有所减少。中国1998年拥有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机引犁35.13万部,与小型拖拉机配套的机引犁616.11万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