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术语。一般用于以近义词作训释,有时也用于以同源词作训释,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前者如《诗·召南·羔羊》:“羔羊之革”。毛传:“革,犹皮也”。后者如《诗·魏风·葛屦》:“掺掺女手”。毛传:“掺掺,犹纤纤也”。
犹you
副词。(一)用于谓语前,表示两个(或多个)主体同样具有谓语表示的情况,相当于“同样”。如:❶从之将退,不从亦退。退,楚必围我。犹将退也,不如从楚。(《左传·襄公十年》“犹”句:顺从他们要退兵,不顺从也退兵。退兵,楚国必然围困我国。同样是将要退兵,不如顺从楚国。)
❷天地所罚,小大犹发;鬼神所报,远近犹至。(《论衡·祸虚》“犹”句;天地的惩罚,无论大小同样实行;鬼神的报应,不论远近同样施及。) (二)用于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原有动作或情状的持续,相当于“还”。如:
❸夫人、太子犹在,而外求君,此必不行。(《左传·文公七年》“犹”句:夫人和太子还在,却到外边去找国君,这一定行不通。)
❹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世说新语·政事》“犹”句:听事厅前台阶上下雪以后还湿,就用木屑覆盖上,一点儿也不妨碍〔走路〕。) (三)用于让步复句的后一分句,相当于“仍”“还是”。如:
❺今君虽终,言犹在耳。(《左传·文公七年》“犹”句:现在国君虽已去世,他的话仍响在耳边呢。)
❻此四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墨子·公孟》“犹”句: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服饰不同,他们的做法还是一样的。) (四)用于递进复句的前一分句,相当于“尚且”等。后一分句用“况”“而况”等与之呼应。如:
❼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隐公元年》“犹”句:滋生的野草尚且不易除尽,何况您的被宠爱的弟弟呢?)
❽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左传·宣公四年》“犹”句:牲畜老了尚且害怕杀它,何况国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