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狄德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狄德罗1713—1784Dideluo,Denis Diderot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1713年10月5日生于上马恩省的朗格勒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制刀匠。幼年受业于耶稣会学校,1729年到巴黎求学。曾学习法律,但他更感兴趣的是语言、文学、哲学及高等数学。作为《百科全书》的主编,他克服重重困难和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从1751年到1772年的21年间完成了这部包括文字17卷、图片11卷的巨著的编纂与出版工作。晚年贫困潦倒。1784年7月30日逝世于巴黎。重要著作有《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给有眼人读的论盲人的书简》、《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达朗贝尔的梦》、《修女》、《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拉摩的侄儿》等。他坚决反对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的学说以及不可知论、二元论和主观唯心主义。把物质“分子”看作是自然界统一的基础;分子内部的吸引与排斥力的相互作用是它自己运动的源泉,分子永恒不灭,在质上是多种多样的。认为对外部事物的感觉是认识的起源,并把全部认识过程归结为:从感觉到思考,再从思考回到感觉。但感觉是以社会实践为转移的,认识主体能有目的地进行实验,迫使感觉提供事实材料。他肯定自然事物可以转化,有机物是从无机物过渡来的,并有物种进化的思想。在美学上提出了“美在关系”说,认为“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的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他的思想虽未超出机械唯物主义的范畴,但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条目作者>=韩震

狄德罗1713~1784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戏剧理论家。1713年生于朗格尔。在巴黎受教育,1732年巴黎大学授予他文科学士学位。后从事写作,因触怒教会,书稿被焚毁,他本人被捕入狱,后经营救出狱。1751—1772年,他主持《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1773年应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邀请赴俄,幻想推行开明政治,因失望而于次年返法,晚景寂寞,卒于1784年。他追求真理,知识渊博,是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他的戏剧尤其是理论,在18世纪的法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意味着古典主义的终结,宣告了资产阶级戏剧观的诞生。他的剧作失之抽象、理念,但他的理论却影响深远。他曾提出现实主义戏剧的基本原则“情境”说,主张表演中保持平静,预先设计出“理想的范本”,为“表现派”开了先河。狄德罗是古典主义戏剧的终结者,资产阶级戏剧的开创者。他的哲学、小说也是经典名著。


狄德罗1712~1784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作家。生于制刀商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学习,后到巴黎上中学,毕业后靠当家庭教师、翻译文稿为生,并在贫困中刻苦学习,成为启蒙运动最活跃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曾因发表抨击封建教会和神学统治的《哲学思想录》和《论盲人书简》等著作触犯当局,被投入监狱。出狱后,开始主持 《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并以此作为毕生的事业,同时以全书的编辑和出版为中心,掀起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狄德罗在哲学、美学、戏剧理论和小说创作上都有所建树。他是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虽未超过机械唯物主义范围,却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他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体系,提出“真”“善”“美”统一的理论,强调艺术美在于真实反映客观现实。提倡并创作一种既有悲剧成分又有喜剧成分的新剧体“严肃剧”,即后世的“正剧”。他的小说创作宣传启蒙思想,富于哲理意味,真实地描绘了现实生活图景和人物形象,主要作品有《修女》、《拉摩的侄儿》、《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其中《拉摩的侄儿》较为著名。它是一部对话体小说,通过拉摩的侄儿的谈吐,揭露了封建制度下人与人的真实关系,揭示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心理特征。狄德罗的剧本有《私生子》、《一家之主》等。

狄德罗像

狄德罗

法国启蒙运动美学的主要代表。提出“美在关系”说。认为事物的美决定于客观存在的各种关系,即“在我身外的美”。当关系作用于人的感官,便“唤醒”人对愉快关系的知觉,即“与我有关的美”。美的性质要随关系的改变而改变。肯定美的社会内容,强调艺术的社会效果。美学方面著有《论美》、《论戏剧艺术》、《绘画论》等。参见“哲学”中的“狄德罗”和“美学理论”中的“美在关系说”。


狄德罗1713—1784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实施世俗化教育。反对贵族垄断学校教育,认为人人都有权享受中、高等教育。提倡实科教育和科学教育。1775年曾为俄国女皇拟订“俄罗斯政府大学计划”。参见“哲学”中的“狄德罗”。


狄德罗

法国美学家、戏剧理论家、哲学家。戏剧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介于悲剧与喜剧之间的“严肃剧种”(包括“家庭悲剧”和“严肃喜剧”)。强调戏剧要表现矛盾冲突,要有惩恶扬善的社会效果。主张演员应依据每种情感的“外在标志”制成“理想的范本”进行表演,为表现派的表演理论奠定了基础。戏剧论著有《论戏剧艺术》、《谈演员》等。参见“哲学”中的“狄德罗”。


狄德罗

法国作家。在艺术理论方面,探索美的社会性,批判古典主义的贵族美学原则,提出比较完整的现实主义理论。开创了市民剧体裁。创作上主要作品有小说《修女》、《拉摩的侄儿》、《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等。常用书信体和对话体形式,宣传启蒙思想。富有哲理。参见“哲学”、“美学”中的“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Denis Diderot

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者、文学家。曾组织编纂和出版《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或工艺详解辞典》),任该书主编。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的客观存在,物质之外不存在所谓超自然的上帝。自然界由“异质元素”所构成,自然事物具有质的多样性。他以物质具有普遍感受性的学说为基础,断定无机界和有机界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其自然观虽未超出机械唯物论的范围,却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在认识论上,提出认识的三种主要方法:观察、思考和实验,强调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为依据,论证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主张君主立宪制。在美学上坚持美和真的联系,认为艺术即“对自然界的模仿”,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学校向所有儿童开放,并从教会手中收回。主要著作有《对自然的解释》、《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与狄德罗的对话》、《演员的是非谈》、《拉摩的侄儿》等。参见“文学”、“美学”、“教育”、“艺术”中的“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Denis Diderot

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法国“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出生于手工业者家庭。曾学过法律。1746年匿名发表具有反封建、反宗教倾向的《哲学思想录》,被巴黎教会下令焚毁。1749年曾被以传播危险思想的罪名逮捕入狱,出狱后着手主持编纂《百科全书》。被恩格斯誉为“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献出了整个生命”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8页)。主要著作有:《拉摩的侄儿》(生前未能出版,于1805年由诗人歌德根据手稿译成德文出版)、《驳斥爱尔维修(论人)的著作》(1773—1775)。他反对把宗教信仰当作道德的基础,否定人所处的社会等级地位决定人的品性的观点,认为人的先天结构的倾向决定人的品性。一个人由于先天的禀赋,即所固有的结构、道德感(良心或自然法则)和自爱感(趋乐避苦的情感)的倾向,不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尽管环境和教育也会改变人的品性)。一个天生胆怯的人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会表现出一个勇敢的人的形象,但一遇上风险,就会露出胆怯者的原形来。后来,他认为道德观念是由许多微小的经验而形成的,又否定了天赋道德的观点,提倡道德是环境的产物的思想。认为没有绝对的永恒的善恶,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利益决定好或坏、可敬或可笑、正直或邪恶,因此道德都是相对的。“我叫做德行的你叫做邪恶,而我叫做邪恶的你却叫做德行。”人所以道德败坏,应该谴责的是教育和立法制度,而不是人自身。因为如果在良好的社会制度下,德行得到报偿,也许就不需要惩罚罪行了。一个人为了利益而犯罪,但他也会出于同样的动机而履行义务,表现出德行。他认为,人既然必须生活在社会里,就应该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为社会利益而工作。晚年,他把自己的自然的、人类主义的道德学归结为“三个唯一”:“唯一的德性是正义,唯一的义务是追求幸福,唯一的戒律是‘不过重于生,也不担心死’。”狄德罗的伦理思想,适应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

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曾主编 《百科全书》。他十分重视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人的善良的自然素质,提倡义务教育、平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和实科教育,主张增加现代学科。狄德罗提出的民主、平等和世俗教育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反映了当时进步资产阶级的要求。曾为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拟订 《俄罗斯政府大学计划》。主要教育著作有 《生理学基础》。

狄德罗1713—1784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百科全书派领袖。出身于手工业家庭,20岁获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后主编《百科全书》,历时25年始成。在自然观上排除了神的第一推动,认为运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它不仅是机械运动,也是内部激动;没有一个分子和另一个完全相似,但全体构成一个相互联系、过渡的大系统,提出一切动物都多少是人,一切植物都多少是动物,一切矿物都多少是植物的宇宙进化论思想;认为物质本身有感受性,人的感受性不过最活跃而已,它是人脑的机能;认识是感觉、思考和实验的有机统一,批判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著有《对自然的解释》、《达兰贝尔的梦》等等。


狄德罗

狄德罗 (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曾主编《百科全书》。他十分重视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人的善良的自然素质,提倡义务教育、平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和实科教育,主张增加现代学科。狄德罗提出的民主、平等和世俗教育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反映了当时进步资产阶级的要求。曾为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拟订 《俄罗斯政府大学计划》。主要教育著作有 《生理学基础》。

狄德罗1713——1784Diderot,Denis

18世纪法国唯物论的杰出代表,《百科全书》派的领袖。曾因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而被投入监狱。从1750年起编辑《百科全书》,备受迫害,但以惊人毅力,不屈不挠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终于完成这一巨著。恩格斯称他是为真理和正义的热诚献出了整个生命的人。主要著作有《论解释自然》,《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驳爱尔维修的著作<论人>》等。
狄德罗用自然状态说和契约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他认为,自然状态中,人人平等自由,这是由于当时没有私有财产,人们只遵从自然法即“永恒理性”。他认为,自由是天赐的东西,谁也不能从自然中取得支配别人的权力。权威产生于暴力和契约。他认为,暴力统治完全是不合理的,由契约得来的权力才是合理的。人们不可能把自己的权力完全地交给某个人,因此,政权是属于人民的公共财产,不属于哪个人。君主必须遵守自然法和国家法,这是他有权威的条件。他不能任意行使权力,处置臣民。否则,人民就可以不服从他的统治。
狄德罗最初是自然神论者,后来很快变成了无神论者。他明确宣布,只要我活着,就不可能相信有所谓上帝。他认为,宗教是一切道德败坏行为和罪行的祸根,信仰摧残人的本性。他认为,人的情欲是幸福的源泉,因此他反对禁欲主义,认为那是人民的精神枷锁。他断言,宗教是无知的产物。
狄德罗的唯物主义是比较彻底的,而且包含着一些辩证法因素。他认为,自然是由统一的物质组成的,自然现象是彼此联系的。因此他否认自然有什么目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每一个个体都有生长和衰亡的过程,“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过渡”, “世界生灭不已”。他以鸡蛋变小鸡的过程为例,驳斥预成论,认为预成论违反理性,他还认为,大理石经过多次转化,也可以变成人肉的成分。他以此为例说明,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物质便能发展出明显的感觉能力。因此,他批判笛卡尔心物相互独立的二元论。他认为感受性是物质的基本性质。思维是人脑的属性。自然现象的繁杂纷纭,是由物质的异质性造成的,自然是异质元素组合的一般结果。这是对物质的质的多样性的天才猜测。
狄德罗的认识论是唯物论的反映论。他认为,我们应该在自然中,而不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把握物体。自然是认识的对象。“感觉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来源”,而感觉是由外物作用在我们感官上引起的。因此,他批判贝克莱的唯心主义,指出,只承认自己的感觉,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原则,是荒谬绝伦的,是瞎子才能造出来的东西。他同时看到,仅从“理论上”、从逻辑上很难驳倒这种谬论,驳倒它要靠实践。他不仅重视感觉经验,同时认为必须借助理性才能解释自然。“一切都归结到从感觉回到思考,又从思考回到感觉。”他认为,我们有三种认识方法,一是对自然的观察,它收集事实;二是思考,它把事实组合起来;三是实验,它验证组合的结果。他主张,观察要专注,思考要深刻,实验要精确。他说,实验的目的是多方研究对象,使现象能联成一气,即把规律推广到新事例上去。任何猜测和假设,如果经不住事实的考验,就破产了。他坚持经验归纳法。他不懂得科学抽象的意义,认为一切抽象只是语言记号。


狄德罗1713—1784Diderot,Denis

18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生于外省的小城朗格尔。父亲是个制刀师傅,家境富裕。早年在耶稣会学校受教育,后在巴黎的阿尔古公学就读。毕业后又学法律,但他的兴趣在数学、语言学、艺术、哲学方面。父亲终断经济供给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为了维持生计,他当过家庭教师、翻译历史、医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学成才,并结识了卢梭、孔狄亚克等知识分子。处女作为《哲学思想录》。因写《盲人书简》,宣传无神论,被捕入狱。他后半生以编写《百科全书》为终生事业,担任总编辑,并亲自撰写了近千条专题,被称为《百科全书》派领袖人物。狄德罗写了大量的哲学、小说、戏剧等作品,以及美学、文艺理论方面的著作,如《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沙龙》、《绘画论》等。他以唯物主义的原则,提出了新的文艺美学思想,创立了一整套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美学上他提出“美在于事物的关系”;文艺理论上他的基本原则是“艺术摹仿自然”;戏剧上他从现实主义理论出发倡导戏剧改革,建立新剧种“严肃剧”来代替贵族阶级的戏剧。《关于<私生子>的谈话》和《论戏剧诗》是他最重要的戏剧理论著作。他反对古典主义,要求艺术民主化,主张戏剧是反封建斗争的武器之一。他死后出版了他的《修女》、《拉摩的侄儿》、《定命论者雅克》三部小说,为他取得文学家的地位奠定了基础。《拉摩的侄儿》是狄德罗最优秀的哲理小说。小说主人公拉摩是音乐家让·费里普·拉摩的侄儿。他原本聪明有远见,爱好音乐,有可能成为音乐家,但由于时代的影响,他沦落为一个终生谄媚、吃白食的肮脏而又可怜的寄生虫,成为罪恶社会的牺牲品。这部小说被恩格斯称为“辩证法的杰作”,因为它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性格中的尖锐矛盾。他的哲理小说常用书信体和对话体,注重描绘人物形态,发掘他们心灵深处的感情,并用人物性格化的语言表现出来,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