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狼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狼山位于市东南郊长江北岸。海拔106.94米。东有军山、剑山,西为马鞍、黄泥二山,总称五山或狼五山,呈弧形排列,长约2.5公里。五山原为海中孤岛,海岸线东移后,又成长江中洲岛,宋代始与江北陆地相连。宋淳化年间,地方官以狼字不雅,改狼为琅;又因山岩多紫石,别名紫琅山。山上有始建于唐总章二年(669)的广教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的支云塔,奉祀唐僧迦泗州大圣的大圣殿,唐诗人骆宾王墓,辛亥革命白雅雨烈士墓,以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戚继光平倭碑等文物古迹。此外还有赵(孟𫗲)绘沈(寿)绣楼、林溪精舍、江海神祠、萃景楼、望江亭诸胜。崖壁历代题刻甚多,其中有五代吴天祚三年(937)魏碑体题名石刻一通,记述当时狼山尚在江中。宋宰相夏竦十七岁(1000)游狼山时,山仍在江中。元丰四年(1081)刘弇游览时,山已与北岸相连。狼山附近,江面宽达30余公里,烟波浩淼,景色壮丽,现已辟为狼山风景区。王安石《狼山观海》咏云:“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狼山又称紫琅山。在江苏省南通市南郊长江北岸,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又说山上曾有白狼出没,亦称白狼山。由五座小山组成,主峰狼山海拔107米,东为剑山、军山,西为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因山脊似剑石而得名,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在此试剑。唐代高僧鉴真第三次东渡日本时,曾在此停留避风。主要名胜古迹有广教寺,为山上建筑群总称。山顶支云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塔高38米,五级四面,木结构。塔后有大圣殿。塔前有释迦殿。半山腰有明代为纪念开山僧智幻而建的幻公塔和清代的紫琅园。东北麓以悬崖峭壁为屏,辟为公园。园内崖壁上题刻甚多,最早为五代题刻。此外,狼山还有唐骆宾王墓、近代名人张謇墓和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烈士白雅雨墓等文物古迹。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