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玄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玄奘600—664

唐代杰出佛学家、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大家。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县东南)人。幼年出家,即沉缅于佛学研讨,曾游学于长安、洛阳、成都当时名僧之门,执经问难,便露头角。于《涅槃》、《摄论》、《毗昙》、《杂心》诸学,特有心得,讲学荆湘,声誉鹊起。行脚河渭,再入长安。法常、僧辩赞誉他是“释门千里之驹”。但钻研愈深,疑问愈多,于是发愿西行,“以问所惑”。唐太宗贞观三年(629)春,出长安西行,经秦州(甘肃天水)、瓜州(甘肃安西县东)等地,出瓠芦河上的玉门关,沿丝绸之路天山北道向古天竺进发,历尽艰险,最后终于到达印度。玄奘在北印度跋涉数千里,游历十几个国家,然后进入当时佛教学术中心的中印度,入全印度最大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寺在今印度巴特那东南),从学于印度名僧戒贤法师。他在极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术空气中刻苦学习5年,取得了优异的成就。进而到东印度、南印度、西印度遍学佛经藏书,然后又返回那烂陀寺主持讲座,撰写《会宗论》以融会空、有两宗,著《制恶见论》以破小乘论师异说。玄奘的学问道德得到戒贤和其他僧人的称赞,声誉日起,在那烂陀寺的地位仅次于戒贤。在印度戒日王为他召开的大法会上,他担任论主,以十分精辟的论点,赢得了与会广大僧众的叹服,一致尊他为“大乘天”。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携带大小乘佛经梵本657部回到长安,受到朝廷的特别礼遇。随即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组织译经院,主持译场工作,连续进行了19年有计划的译经事业,先后译出了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和以《发智论》为身,以《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为足的所谓 “一身六足” 的论典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共75部1335卷。其撰述大体留在门下著作或笔录中。他以卓著的翻译成绩和丰富的思想学说奠定了*慈恩一宗的理论基础。门下人才济济,以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四哲”为翘楚。

047 玄奘600—664

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后,游学各地,深感佛教理论分歧和经典译本不全,疑伪杂陈。于贞观元年 (627) 冒险孤征,留学南亚各地。贞观十四年(641),在印度那烂陀寺主持讲座,蜚声南亚。次年春,携657部经典和塑像及花果种子动身归国。贞观十九年(646)正月抵长安。前后跋涉5万多里。回国后,从事翻译佛典工作,直到逝世前1个月才搁笔。19年中计译出74部,1335卷,1300多万字。玄奘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即既忠实于原文,又便于读者了解。他运用六朝以来偶正奇变的文体,参酌梵文锁连环的形式,形成一种“精严凝重”的翻译文体。其译籍充分反映了公元5世纪以后印度佛学全貌,为现已失传的许多梵文佛经原本留下了珍贵的译作。他组织的译场,较前人更加完备,为后人所因袭。在主持译场期间,他培养了嘉尚、薄尘、灵辩、法宝等许多翻译人才。在翻译中,他确定了不少专用名词,“印度”即其一例。在译经中,他创立了“唯识宗”学说,并由其门徒窥基撰成《成唯识论》。


093 玄奘600—664

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俗姓陈,名祎。13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摄大乘论》及《大般涅槃经》等经论,造诣颇深。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亦不尽相同,决意西行求法。贞观三年(629)从长安起程,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历尽艰险,辗转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从戒贤学习佛教经论,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名望仅次于戒贤。而后遍游印度各地,并在那烂陀寺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等,多次举行辨经会,纠谬答疑,声震五印。戒日王于曲女城为设无遮大会,宣讲大乘教义,获更大声誉。西行求法历17年,行程5万里,经138国。带回佛教经典657部。返唐后住长安大慈恩寺,设译场,主持译经工作。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75部。还把《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大唐西域记》。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博大精深。主要学说有五种姓说、唯识论、因明学。弟子几千人,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等。


053 玄奘

其主要哲学思想反映在《成唯识论》中,主张 “心”为实有,“万法惟识”和 “一切唯识所现”。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人的意识中,除此之外,一切都不存在。这种理论称之为“唯识无境”。把世界分为“我” (生命的主体,如人的情欲,求生意志,自我意识等)和“法”(指事物及其规律,如山河大地、人的肉体和精神作用等)两大部分。“我”和“法”不是客观的存在,是虚假的现象,是“空”的。“俱由假立,非实有性”。一般人执着实我实法所以产生种种烦恼,不能超脱生死轮回之苦。破除“我”“法”二执,以“我”“法”为空,就可以使灵魂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轻识成智”(把人的意识转变为佛的智慧),进入涅槃世界。为了论证成佛的道理,提出了“三性、四分、八识”说。还坚持印度的五种姓说,认为 “无姓有情”不能成佛。


051 玄奘

唐代僧人。在印度学成回国后,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其中也包括印度的因明著作。在647年译出商羯罗主的 《因明入正理论》、649年又译出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并与译寮僧侣们反复讲说,阐发意义。玄奘在翻译印度因明典籍时,有意地将逻辑与知识论区别开来,因为印度的古典逻辑,无论是正理论还是因明论,往往兼容逻辑与知识论为一体。如他翻译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时,却不翻译陈那的《集量论》,因为 《集量论》较多地阐说 “量”(知识)的问题。玄奘更丰富了新因明的理论与方法。如宗因喻的有体与无体,三种比量的简别方法,从三因理论衍生出六因的理论,以及三十三种过失的进一步划分等。玄奘在翻译时将陈那的因三相理论也做了重要的修正。将因三相翻译为“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和“异品遍无性”,其中的“定”、“遍”等字是玄奘对因三相所加的限制。玄奘的弟子根据老师的口授,竞相注疏,其中最重要的是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也简称《大疏》,于是在唐朝一度出现了学习因明的热潮,并且以后玄奘的弟子将因明传入日本和朝鲜。


096 玄奘

唐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中国佛教三大译经家之一。唯始宗创始人之一。旅程5万里,往返17年去印度,尽取天竺佛学教义,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计657部。其主要思想反映在《成唯识论》 中,主张“我”(主体)“法”(客体)都是唯识所变,认为“识”是万物之本,一切唯识。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的境界。主要伦理说是五种性说,认为“无性有情”,不能成佛。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有内在的先天决定根性,也有不决定根性,无种性的人不能入道。主张在修道的开端就要培养种性。


078 玄奘

唐代名僧,旅行家,翻译家。贞观元年(627)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从瓜州(今甘肃安西县附近) 出玉门关,取道伊吾 (今新疆哈密)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沿天山南麓越过葱岭,经大清池 (即热海,今伊克塞湖) 南岸而西,到素叶 (即碎叶),恒罗斯诸城,折向南下出要塞铁门,过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到达天竺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在印度游历五天竺,足迹遍及恒河与印度河流域。归途在越过葱岭之后,改由南路,经佉沙(即疏勒,今新疆喀什),瞿萨旦那(即于阗,今新疆和田县),纳缚波(即鄯善),至敦煌、瓜州,于贞观十九年回长安。游历110国。玄奘与其弟子辨机录,合编《大唐西域记》,为记述沿途各国的游记。反映当时西域、印度的地理情况,至今仍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玄奘602—644XuanZang

唐僧人。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 (今河南偃师缑氏镇) 人。少年起即立志“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献身佛教事业。刚过20岁,到成都、荆州、安阳、赵州等地,遍访名师。因佛教典籍不全,译文真伪莫辨,以及存在莫知适从的疑难学说,他决心舍命求真知,亲自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考察深造。于贞观元年(627),26岁的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种种磨难和阻挠,用了二年时间,终于穿过河西走廊,经瓜州,取道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鲁番),沿天山南麓向西,越过葱岭以北的高山,再沿大清池(今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的伊塞克湖)南岸而西,最远到达货利习弥迦国(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然后折向东南过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和黑岭,来到北印度(今巴基斯坦境内),最后到达当时印度佛教圣地和最高学府王舍城那烂陀寺(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拜寺中戒贤为师,后升为那烂陀寺的副主讲,被认为古印度的第一流学者。后玄奘又游学天竺各地,足迹遍及今印度的恒河、印度河流域以及东西海岸地带,名震五竺。经历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欢迎的人群,“阗城溢郭”,长达数十里,极一时之盛。此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笔法谨严,世称“新译”。并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对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除此,由玄奘口述,门徒辩机笔录,写出《大唐西域记》,将他“春秋寒暑一十七年,耳目见闻百三十国”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成为研究古代印度、中亚及南亚历史地理的名著。(参见“大唐西域记”条)。玄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翻译家、旅行家、地理学家。许多国家的著名学者成立了研究玄奘及其著作的组织,1961年日本学术界组织了“玄奘学会”,出版了《玄奘纪念集》。

玄奘约600—664

唐代僧人。旅行家、翻译家。唯识宗(法相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少时常去洛阳(今属河南)净土寺探视为僧的二哥,渐渐爱好梵寺生活,十三岁出家,十五岁便能背诵与讲解佛经。二十一岁受具足戒。聪敏好学,常至废寝忘食。初入四川研习佛教,后见诸家所说佛教旨义不相统一,经籍混乱不全,乃萌发西行求经之心,以解所惑。贞观三年 (629年),从长安 (今陕西西安)出发,经玉门关,穿越战乱纷迭的边境,至中亚等地。途中数次遇盗,险遭杀害;又困顿于沙漠,冻馁于雪山,最后终于在五年(631年)抵达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天竺(今印巴次大陆)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师事戒贤法师,学习佛经。五年后游历天竺各地,和当地僧徒辩难,并介绍中国文化,将《老子》译成梵文。以博学、友好而受到各界的欢迎,戒日王为之设无遮大会于曲女城,请其宣讲大乘教义,声名大著。十九年(645年),携带六百余部佛典返回长安。此行往返历时十七年,跋涉五万余里,途经大小城邦、地区和国家百余,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回佛教经典。在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烈欢迎,住在皇太子(即高宗李治)为他建的慈恩寺里。他在寺内造塔,收藏所携归的经典与佛像,是为大雁塔。此后,开译经场译佛经,与弟子共译出七十四部经典;又讲解《大般若经》、《成唯识论》等,成为唯识宗的创始人。并口授弟子著《大唐西域记》,述旅行见闻,是一部记述我国新疆以及中亚、南亚历史地理和佛教文化的巨著。世人称其为 “三藏法师”、“唐僧”、“唐三藏”。弟子数千人,著名者有窥基、圆测、慧立等。所译有 《大般若经》、《成唯识论》、《大菩萨藏经》、《俱舍论》、《大毗婆沙论》等。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义净并称译经大家。他坚强的意志、勤奋的精神,在民间传为美谈。有人根据他西行取经、发展中外文化的活动,用作文学、戏曲创作的题材,加以描述夸张,产生了诸如《唐三藏西天取经》、《西游记》、《西游补》等许多动人的文艺作品。他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

玄奘602—664Xuanzang

唐代著名僧人,旅行家和翻译家,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洛州(河南偃师)人。十一、二岁就出家为僧。唐初,因长久以来汉译佛经多歧议,人们争论不休,玄奘毅然决定到天竺(印度半岛)学取佛经。太宗贞观元年(627)从长安出发,历时近1年,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僧,游历佛教胜迹,4年后来到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学习研究佛教理论,研读佛学经典,5年后又外出游学,声誉传遍天竺。贞观十六年(642)曷利沙帝国戒日王在曲女城(印度北方邦卡瑙季)举行佛教学术大会,天竺18国国王,佛教徒及其他教徒数千人出席,玄奘以主讲人身份参加辩论,取得极大成功。贞观十九年(645)返回祖国,在洛阳受到唐太宗的召见。玄奘带回佛经657部,后在长安慈恩寺主持翻译佛经,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共译佛经75部,1 300余卷,同时将自己的旅行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介绍了当时中亚及印度半岛130余国的方位,疆域、城市、人口、风俗、物产、历史、经济、政治等情况,成为了解6—7世纪我国新疆、中亚和印度半岛历史、地理、文化的宝贵资料。玄奘还把中国的道教典籍《老子》和《秦王破阵乐》等介绍到天竺,把唯识论佛教哲学介绍到中国,创立了中国的唯识宗教派,即法相宗。玄奘在交通极落后的时代,历尽艰辛,跋涉5万余里,以顽强的意志完成自己的使命,为中印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玄奘600或602—664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代僧人,旅行家、翻译家。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出家后参访各地名师,因感诸师所说不一,乃决意西行求法。贞观二年(629年),出长安,过流沙,越葱岭,至中印度摩揭陀国,入当时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从著名佛教学者戒贤学《瑜伽师地论》等。5年后外出巡游,遍历印度各地。回那烂陀寺后,讲经著述,声誉日起。曾著《会宗论》三千颂,和合中观、瑜伽两宗之义。又书四十条义悬于寺门,折服外道顺世论者。作《制恶见论》1000余颂破小乘论师。戒日王为其在曲女城召开18天无遮大会,获“大乘天”之称号。贞观十九年(645年)携带佛经520夹、657部回到长安。此后20余年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大小乘佛经73部1330卷(一说75部1335卷),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蜜经》、《瑜伽师地论》等。另译《老子》、《大乘起信论》为梵文传入印度。以入印路途见闻撰《大唐西域记》12卷。弟子著名的有窥基、圆测、神泰、靖迈等。

玄奘602—664

唐代高僧,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又称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少时家贫,曾随其为僧之兄学法,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他聪敏好学,曾在国内遍访名师,学习《涅槃经》、《俱舍论》等各种经论。他通达大小乘,但也深感诸师所说佛教旨义不相统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这种纷乱的局面促使他决心西行求法,以释所惑。唐贞观3年(629年),他离长安,出玉门,历经艰辛,于贞观5年抵达天竺(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那烂陀寺,从师戒贤。在天竺期间,他学经、讲法、辩难,并游历了天竺数十国。他融汇贯通当时所有大小乘学说,造诣甚深,获得“大乘天”的极高声誉。贞观19年(645年)他满载而归,既有对各种佛经、教派的深刻理解和知识,又带回了大量的典籍。计有大小乘经律论657部。玄奘东归,备受朝廷礼遇,皇太子李治专为他建慈恩寺,并造大雁塔存放佛经。此后20年玄奘与其弟子开场译经,先后译出佛教典籍75部,1335卷,并依据带回的经典,纠正了旧传佛经中的错误。他还撰写《大唐西域记》12卷,记述西行见闻,为我国新疆以及中亚、南亚的历史地理、佛教文化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他在佛学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坚强意志,勤奋精神,也在民间传为美谈。他的主要伦理思想是倡导五种性说。即认为一切有情众生先天分别具有五种种性:声闻种性、独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和无性有情。前两种种性能修成辟支佛、阿罗汉的果位,但不具佛种,不能成佛;菩萨种性能修成大成圆满之极果(菩萨或佛);不定种性具三乘(前面所列三种性)本有种性,但究竟能达到什么果位,还不一定;无性有情则不具有三乘种子,不能得无漏智,从而超出生死轮回,只能修得世间善业得天人果,而永不能成佛。这种观点与当时中国流行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相抵触,因此该派(法相宗)逐渐衰落。但玄奘以他的成就在中国佛教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玄奘


玄奘600——664

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13岁出家,游学各地。曾冒险孤征到南亚各地。一生中翻译了佛经74部,1335卷,1300多万字。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贞观二十年(646),完成了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录的《大唐西域记》12卷。书中翔实地记载了玄奘离开高昌后,亲历的110国和传闻的28国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势、政治文化、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全书文笔谨严,朴质流畅,骈散相间之中,体现出绚丽雅致的风格。在唐初文坛上堪称上乘之作。十九世纪以后,法、英、日等国先后出版了该书的译本,影响深广。玄奘所译佛典存于《大藏经》中。所著除《大唐西域记》,多已亡佚,今仅存《表启》1卷及《三类境》诸文。

玄奘

唐代僧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创始人。因精通佛教经典,又被称为三藏法师。约公元600年生于洛州缑氏县 (今河南偃师县) 的一个小官吏家庭,俗姓陈,名祎。13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21岁在成都受具足戒。当时中国佛学混乱,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为释惑解疑,取得佛教真谛,决定去天竺 (今印度) 取经求法。唐贞观元年(627,一说贞观三年) 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经138国,行5万里,历时17年,从印度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520夹,657部。回到长安,先住弘福寺,后至大慈恩寺,组织了佛经译场。从645年开始,20年中主要从事译经工作,译出佛经75部,1335卷,主要有《大般若经》、《大菩萨藏经》、《解深密经》、《称赞净土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并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为中印文化交流和友谊作出了贡献。此外,他根据取经沿途的所见所闻撰写了著名旅行记《大唐西域记》,共12卷。成为研究西亚、南亚古代历史地理的可靠依据。公元664年 (唐高宗麟德元年) 因劳累过度逝世。他的事迹世代流传,并成为众多文艺作品的题材。

玄奘公元600—664年

唐代著名高僧、佛学家、翻译家。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偃师县)人。少家贫,与出家的次兄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11岁既熟读《法华经》、《维摩经》。17岁出家。22岁在成都受具足戒。之后游学荆州、赵州。贞观元年(627)到长安,研讲《俱舍论》。因感当时佛教中关于“法相”学说互有矛盾,欲以《瑜伽师地论》融会,便决心到印度求法。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经兰州、瓜州,过玉门关五烽,渡莫贺延沙碛,到达今新疆哈密、高昌、焉耆、库车、阿克苏等地,又经今塔什干等地到达北印度,且行且学,历时4年,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后,又遍学印度唯识,中观诸经论达5年之久,被推崇为精通三藏之十德之一。以后又开始到南、东、西印度参学达4年。回到那烂陀寺为寺僧众讲《唯识抉择论》、《摄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通大乘佛教瑜伽与中观学派;又应戒日王之请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破斥南印度小乘说。在曲女城摧破当时印度各宗各派,被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决意回国,又历经艰难,过葱岭东归到于阗,应于阗王之请停7、8个月,日夜为于阗佛教徒讲《瑜伽论》、《对法论》、《俱舍论》、《摄论》四部佛教唯识学的基本论著。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回到长安,开始了长达19年的译经生涯。所译经典共75部,总1335卷。他奠定了中国佛教唯识学说,成为唐代法相宗(又名瑜伽宗、唯识宗)的创始人。他曾应东印度童子王之请,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到印度,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培养了众多弟子,最著名的有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其中,窥基曾会糅印度唯识七家之说著成《唯识论》等,是后世研究佛教唯识学的圭臬。还应唐太宗之请,口授由弟子辩机撰成《大唐西域记》。玄奘的生平事迹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系统记述。由唐慧立撰,成书于唐武周垂拱四年(688年),共10卷,前5卷叙述出生、出家、西游等,后5卷叙述译经及社会关系等。其中详述在高昌、于阗等情景,很生动。大约9—12世纪由当时别失八里僧人胜光译成回鹘文本,残卷于1930年前后在新疆发现。现还有英、法文本等。

玄奘600—664

唐代高僧、佛学家、翻译家。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唐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经兰州、瓜州,到达今新疆哈密、吐鲁番、库车、阿克苏等地,又经今塔什干等地到达印度求法。在印度期间,被推崇为十大三藏法师之一,并参加了四场佛学大辩论。备受印度僧人尊敬。历经艰难,于十九年(645)返回长安。一生共译经75部,总1335卷。并口授弟子辩机撰成《大唐西域记》。

玄奘602—664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代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本姓陈,名祎,洛州缑氏 (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唐贞观三年(629,一说贞观元年),赴天竺求法,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几经挫折,到达天竺,受学于那烂陀寺戒贤禅师,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635) 回到长安,带回大批佛教经卷。先后译出经、论75部,凡1335卷。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世称“新译”。所译经籍,对丰富中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他还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为研究中西交通、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玄奘约600—664

唐高僧、佛教学者。法相宗创始人、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通称“三藏法师”。俗姓陈,名讳。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为释各种经论之分歧,决心西行求法。唐贞观三年(629年,一说贞观元年)起从长安 (今陕西西安) 西行,经姑臧(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出敦煌,经新疆及中亚等地,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后又游学天竺各地。17年后,于贞观十九年 (公元645年) 回到长安。带回大小乘经、律、论共657部。后20年间译出经论75部,1335卷。多用直译,世称“新译”。编译的《成唯识论》,主张“我”(主体) “法” (客体)都并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成佛”。

玄奘

唐代僧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602年出生,俗姓陈名祎。13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618年到成都受学,又游历各地。21岁受具足戒。627年从长安西行印度。到过六大佛教圣地。630年到那烂陀寺拜戒贤为师,学习5年。后遍访印度。640年在那烂陀寺讲学。646年正月24日回到长安。往返19年,旅程近2.5万km,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520夹,657部。从贞观19年开始译经,20年间,译出大小乘经论共75部,1335卷。并把《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还把入印路途见闻撰《大唐西域记》12卷。有弟子几千人。664年卒。

玄奘602—664

唐初著名高僧。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 (今河南偃师)人。早年出家游学佛经,苦于众说纷纭,无所适从,遂于贞观三年(629)前往印度取经。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里,历尽千辛万苦,带回佛经六百余部,受到唐太宗的重视。此后一直在长安大慈恩寺等处翻译佛经,宣传佛教。二十年间,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创立法相宗,培养出窥基、圆测等数千名弟子。此外,还把取经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为研究古代中亚及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地理、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死后受到人们的敬仰,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

玄奘602~664

唐代高僧,著名旅行家、翻译家、文化使者。俗姓陈,名祎,唐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玄奘13岁随父兄出家,博涉经论,他发现佛经翻译多有讹谬,诸说分歧,决心去天竺(印度)“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三年(629年),26岁的玄奘登上旅程,出新疆北道,经中亚、阿富汗,抵巴基斯坦和印度,然后沿恒河流域南下,过尼泊尔南境,至摩揭陀国,求学于著名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在那里,玄奘钻研佛学,兼读婆罗门书和印度梵书,历时5载。然后又离开那烂陀寺,巡游五印度,足迹遍及今孟加拉、印度和巴基斯坦全境。返回那烂陀寺时,玄奘已成为佛学大师,代替那烂陀寺首席讲师戒贤讲授《大乘论》、《唯识诀释论》,并撰写了重要论文《会宗论》、《破恶见论》。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今印度卡诺吉诚)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学术辩论会,有印度18国的国王和各派僧侣六七千人参加,玄奘为主讲人,竟无一人能难倒他,从此获得极高荣誉,受到印度佛学界的推崇,他回国时,许多印度人恋恋不舍,送行者哭声震天。
十九年(645年),玄奘结束了历时17年,跋涉2.5万余千米的行程回到长安,带回梵文佛经657部,在长安慈恩寺专心做译经工作,20年间译出佛经75部,计1335卷。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文译本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学、佛学的重要文献。他携回的这些佛经以及佛像,对中国佛教艺术和佛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法相宗派就是玄奘在中国创立的一个佛教学派。另外,在印度游学时,玄奘还把《秦王破阵乐》等介绍给印度,回国后,又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送往印度。他所著的游记《大唐西域记》12卷,记载了印度等100多个古国的风土人情、物产、宗教信仰、历史传说等等,是研究这些国家和中国西北地区历史、地理和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近年来,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阿简达的石窟等得以展露和再现光辉,与玄奘的详细记录是分不开的。
玄奘巡礼印度次大陆也促成了中国和那里的国家互遣使节。在印期间,戒日王向他询问中国的情况,随即向中国遣使,唐太宗“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慰抚”,此后两国使臣来往不断。玄奘西行印度也使中国和印度次大陆得到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从中国传往印度的有纸张和造纸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有制糖等技术,印度的医学、天文、历算、音韵学等,对中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唐代新出现的变文(一种以诗歌和散文夹杂并用的文体),来源于佛经,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