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玄学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玄学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主要是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东汉以后,一方面,社会日益黑暗,政治斗争残酷剧烈,生死沉浮,转换无常,士人需要一种旷达无忌的思想,以解脱精神上的痛苦,苟全性命于乱世;另一方面,九品官人法实行,以门第取士,杜绝了儒生通经至仕的道路,古文经学也开始衰落。这样,以老、庄思想为特征的玄学就应运而生。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谈“玄”、释“玄”为风气,崇尚虚无,空谈名理,并建立起不同的流派。虽然也有人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依然维护着儒家的伦理观念。他们以 《老子》、《庄子》和《周易》为经典,讨论有无、本末、动静、言意,以及自然与名教等的相互关系,以综合儒、道、名、法诸家学说的新的思想形式,代替趋于衰微的汉代经学。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魏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他们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无”所派生,主张以寂然不动的“无”为世界的精神性本体。他们既崇尚《老子》,同时又把孔子尊为圣人,认为孔子已做到与“无”同体,而老子却还未摆脱 “有” 的境界,他们通过对 《论语》、《老子》、《周易》的注解,援老入儒,合儒道为一,把儒家的“贤愚有别,尊卑有序”的名教和道家的自然无为说相糅合,提出 “无名”的 “道”才能使万物“有名”,而体道的圣人才能使众人各按等级来获得名誉地位。他们主张君主无为,以寡治众。魏晋之际,阮籍、嵇康则视自然与名教为对立,抨击“仁义”、“名分”为禁锢人心、束缚人们行为的祸害,主张毁弃礼法,“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释私论》),幻想无君、无臣的自然社会。裴頠作 《崇有论》,与何晏、王弼的 “贵无”相对立,批评“以无为本”,肯定万有存在的真实性。向秀、郭象以 《庄子注》的形式,认为“无不能生有”(《齐物论注》),万物皆 “块然自生” ( 《庄子注》) 主张以万物“不知所以然而然”,“不知所以生而生”(《庄子注》)的“自生”、“自化”,取代《庄子》虚无主义的“无”,反对“贵无”和“崇有”。他们认为名教与自然相一致,现存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君臣、上下之分是天理自然的体现,人人应安分自得。他们将“无为而治”解释为“君位无为而委百官,百官有所司而君不与焉”(《在宥篇注》),“故上下皆无为矣,但上之无为则用下,下之无为则自用也”(《天道篇注》)。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其特点是用玄学语言解释佛经,主要代表人物是僧肇。他提出无不绝虚,有非真有,即静即动之说,以此企图凌驾于玄学各派之上。至此,玄学虽余波未泯,但佛学已逐渐取代其地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