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玉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200 玉篇

字书。南朝梁顾野王著。30卷。已亡佚,仅存残卷。据唐封演《闻见记》所载,原本收16917字。楷体。分列542部。部首与《说文》相同者529部,不同者13部。部首顺序以义类相近与否编排。每字先用反切注音,再引《说文》等书训诂,然后举出例证,详加解释。多义词则将义项一一列出。字有异体也分别注明。以上体例,开后代字典之先河。今存《大广益会玉篇》,系经唐代孙强增字、宋代陈彭年、吴锐、邱雍等重修。收字22561,比原本多5644字,但注释大有删削,已非原本面目。现在通常使用的增广本为清代张士俊泽仁堂刻本。

玉篇

文字学著作。三十卷。梁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吴县)人。梁宣城王宾客,梁亡入陈。天嘉元年,补撰史博士,仕终黄门侍郎、光禄卿。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拜太学博士,奉命编撰《玉篇》,五年后完成。另著有《舆地志》、《符瑞图》、《分野枢要》、《玄象表》、《文集》等。
《玉篇》是除了《说文解字》以外,我国现存最早字书,也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正体的字书,已近于现代字典的形式。卷首有撰者自序和进《玉篇》启;正文分上、中、下三篇。每篇十卷,共三十卷。各篇前有所属十卷部首总目,各卷前又有本卷部首目录,卷末附《分毫字样》。正文所收文字,据《封氏闻见记·文字篇》所记,共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字。其部首,与《说文》同者五百二十九部,不同者十三部,共计五百四十二部,较《说文》多二部。即删去十一部:哭、延、画、教、眉、白、𨛜、饮、后、介、弦。增添十三部:父、云、喿、冘、处、兆、磬、索、书、床、单、弋、丈。部首次序,除开头几部和最后的干支部首外,与《说文》大不相同。释字体例也与《说文》不同。《玉篇》以说明字义即“文字之训”为主,所以它不是只讲本义,而是于字下罗列其多种意义。原本注文较今本详细得多,具体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一、出列字音;二、引证;三、撰者按语;四、广博引证;五、列举异体。例如卷九言部:“谦,去兼反。《周易》:‘谦,轻也。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野王案:谦,犹冲让也。《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是也。《国语》:‘谦谦之德。’贾逵曰:‘谦谦,犹小小也。’《说文》:‘谦,敬也。’《仓颉篇》:‘谦,虚也。’”而今本《玉篇》收字增多,共二万二千五百六十一字,但注释删节过简,一般没有书证、疏证,顾野王案语也被删去,且其次序与原本有异,与原本相去已远。如卷九言部:“谦,苦嫌切。轻也,让也,敬也。”卷末所附《分毫字样》,共收形体相似的字二百四十八个,两两并列,注明音、义。例如:刀、刁;上都劳反,刀斧;下的聊反,人姓。
顾野王在《自序》中说明了此书的编撰目的:“微言既绝,大旨亦乖,故五典三坟,竞开异义;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猥承明命,预缵过庭,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文字之训备矣。”《玉篇》以说明字义为主,列举各种字义,实开后世字典之先河,对后来历代的字书有较大的影响。今本《玉篇》虽然已非顾氏原书的本来面目,但它仍不失为古代较好的一部工具书。它的说解为后人研究古代的文字训诂,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依据。而且《玉篇》注有反切,其成书只比《切韵》早四十年,因此也是研究中古读书音形成的重要材料。胡朴安在《中国文字学史》上认为其有五大特色:“一引证悉出原书,可以覆按。二证据不孤,增加训诂学之价值。三按语明白,有的确之解说。四广搜异体,并注属于何部,便于检查。五保存古书之材料。”但其在安排部首次序上,既想把形体相关的部首放在一起(如卷一的八部:一、上、示、二、三、王、玉、珏),又想把意义相近或相关的部首放在一起(如卷三的十三部:人、儿、父、臣、男、民、夫、予、我、身、兄、弟、女),故标准不一,部序安排不够科学合理,查检比较困难。
成书于梁大同九年(543)。原本只存残卷。清末黎庶昌出使日本,发现唐写本《玉篇》残卷,于是在日本刻印成单行本。回国后刊于《古逸丛书》,后入《丛书集成初编》。唐高宗上元间有孙强增字减注本。现在通行的是宋陈彭年、丘雍等重修的《大广益会玉篇》。主要版本有张氏泽存堂刊本、曹楝亭五种本、古经解汇函本等。另有善本明内府本,1983年北京市中国书店根据张氏泽存堂本影印出版,题名为《宋本玉篇》。

玉篇

(南朝梁陈间)顾野王著。30卷。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正体的古代字典。体例仿《说文解字》,部目稍有增删,分542部,部次也同《说文》有异。原本《玉篇》收字16917个,每字下先注反切,再引群书训诂。对字形,注重篆隶的变迁,不像《说文》注重探古籀之原。原本只存残卷,存日本。清黎庶昌有影印本。据今人周祖谟考证,日本所藏日僧空海撰的《万象名义》,除注解简略外,其余几乎全同原本,因此可作为《玉篇》原本来使用、研究。今本称《大广益会玉篇》,收字增加到22561个,系唐孙强增字,宋陈彭年等重修。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据张士俊泽存堂本影印全一册,题名《宋本玉篇》。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名为《宋本玉篇残卷》。16开,512页。

玉篇

字书。南朝梁陈间顾野王著。三十卷。原本《玉篇》收16917字,仿《说文》分为542部首,排列次序与《说文》有所不同。每字先以反切注音,然后释义,引证群书,时加按语说明,解说颇详。原本只存残卷,宋后流行的《大广益会玉篇》,系经唐宋人修改本,较原本简略。

《玉篇》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南朝梁顾野王撰。梁武帝大同九年 (543年) 成书。原本已佚,今本全名 《大广益会玉篇》,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 (1013年) 陈彭年等修订本。全书分542个部首,按意义相关的顺序编次。原本收字16917个,今本22516个。每字的解释先注音后释义。《玉篇》保存了大量唐宋古音,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参考书。今有中国书店1983年影印本《宋本玉篇》。据日本僧人宗睿《新书写请求法门等目录》,唐咸通六年 (865年) 宗睿曾将成都雕印本《玉篇》30卷从中国带回日本,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篇》印本。

玉篇

(梁)顾野王撰。中国书店1983年出版影印本。为继《说文》之后又一部中国古代重要字典,也是第一部用楷书为正体以辨析形义的字书。原书早佚,今只有唐写本残卷。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曾出现孙强的增字减注本,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13年)陈彭年等又据孙本重修,名为《大广益会玉篇》,即今本《玉篇》。30卷。收字22561个,仿《说文》体例,按542个部首编排。每字之下,一般先注反切,再释字义,并征引群书训诂,后附列异体字。书末附“分毫字样”,收形近易混字248个。

《玉篇》

中国古代重要字书。南朝梁陈之间顾野王(519~581)著。成书于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共30卷。按部首排列。对《说文》部目有增删,分为542部;部次也与《说文》有不同。原本《玉篇》收字16917个,对字义解说颇详,并从篆隶变迁的角度解说字形。今原本只存残卷,共存62部首中的2052字,为原书的1/8强。宋代以后流行的《大众益会玉篇》,经唐代孙强增字,又经宋代陈彭年等重修,收22561字,注解有删削。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