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子安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子安集又名《王勃集》。诗文集。唐王勃(650—676)撰。十六卷。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绩姪孙。麟德进士,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省父,溺海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虽未脱尽轻艳华丽的宫体气息,但内容有所突破,风格亦较刚健清新。文以《滕王阁序》著称,辞采骈俪,气势雄豪,境界宏阔。其诗文唐初已有集二十卷。杨炯为之序。而新、旧《唐书》、《崇文总目》及《宋史·艺文志》皆作三十卷。洪迈《容斋四笔》谓“今存者二十七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却作二十卷。宋元旧本已佚。今有影印明张燮辑本,凡赋、诗三卷,文十三卷。另具附录一卷。《四库全书》即据此本著录。《四部丛刊》亦影此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此本“虽非唐宋之旧,而以视别本,则较为完善矣”。别有明朱警、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有《王勃集》二卷;明杨一统辑《王勃集》一卷,皆有诗无文。清同治间邹氏刊《初唐四杰文集》本《王勃文集》九卷,则有文无诗,《四部备要》即据此本刊印。近人罗振玉辑有《王子安集佚文》一卷,附录一卷,并撰校记一卷。 王子安集别集。十六卷。唐王勃撰。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王勃才华早露,十四岁,举幽素科,授朝散郎。乾封初年(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王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子安集别集。唐王勃(字子安)作。原集三十卷,早佚。今有影印明张燮辑本十六卷,计赋、诗三卷,文十三卷。另附录一卷。清蒋清翊撰《王子安集注》,分二十卷,笺注翔实。有光绪间刻本。今人罗振玉辑有《王子安集佚文》一册,共24篇。 《王子安集》16卷。收诗歌、散文、辞赋等。(明)张燮辑。王勃行文骈丽,语言典雅,描摹刻画,细腻精妙,但不故作文饰,对骈文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有附录1卷。 王子安集十六卷。唐王勃(650—676)撰。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自幼聪颖好学,六岁能作文,九岁读颜师古《汉书注》,撰《汉书注指瑕》十卷。乾封元年 (666),授官散郎。被沛王招为王府修撰,曾撰 《平台钞略》十篇。因戏作 《檄英王鸡文》,震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又因逐杀曹达,被判死刑,改元大赦后,上元二年(675)随父南下赴任,至洪州撰写传世名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次年渡海,落水而卒。著有《王勃集》、《王勃文集》、《王子安集佚文》等。据杨炯《王子安集序》称“君平生属文,岁时不倦,缀其存者,才数百篇”,“分为二十卷,具诸篇目。”但 《唐书·文苑传》称 “其有文集三十卷”。《崇文总目》亦作三十卷。《郡斋读书志》又作二十卷,记载不一。至明代时,宋元旧本已亡。明嘉靖时,永嘉张逊业刊 《王勃集》,仅有诗赋二卷。明崇祯中,张燮以张逊业刊本为底本,又辑《文苑英华》诸书,编为十六卷,即是此本。其中诗赋三卷,文十三卷,并附录两《唐书》中本传,及遗事、集评、纠缪、补遗等。此书虽是别本,但较为完善。《四部丛刊》亦据此本影印。王勃之诗以五言近体为多,有诗九百零七首。五律名篇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绝如《山中》亦为骨力不凡之作。其文为四杰之冠,虽均为骈体,然气势壮大,流畅自然。清人蒋清翊又著有《王勃全集笺注》二十卷,光绪九年(1833)由蒋氏双唐碑馆刊行。近人罗振玉辑有《王子安集佚文》一册,包括佚文、附录、校记等行于世。今人聂文郁参校各本选录诗五十八首,写成《王勃诗解》,1980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