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守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4 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28岁中进士。以镇压农民及少数民族暴乱、平定宁王朱宸濠反叛,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赠新建侯,谥文成。早年曾遍读朱熹之书,思而未得,又出入于老释。37岁时贬官贵州龙场,始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乃抛弃朱熹向外格物之说,发挥陆九渊的思想,形成其心学体系。王守仁发挥了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他以心为一意向活动的整体,并在主客、身心、知情合一的整体性中理解“理”的本体意义。认为身之主宰即是心,心之体即是理,心之所发即是意,意之所在即是物。因此,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他的心性论认为人心本体是超越善恶的纯然至善,因而亦无所谓善恶,他把这种心性论及其修养工夫概括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提出一种“致良知”的认识和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人心之灵明,是人心“当下”知是知非、知善知恶的“虚灵明觉”之体; 但往往为私意间隔,失去周流遍照之功。“致良知”,即是反求内心,并在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以明本心本体的工夫。一旦私意、习心尽除,良知之体即可周流无障,全体朗现。他提出“知行合一”说,认为知行不可分成两截。离行之知,不是真知;离知之行,只是冥行。“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反对“知先行后”,知行分离的流行观念,主张“知行合一”、“知行并进”。王守仁的心学体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近代以来的思想家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日本社会和思想界,也曾经广为流行。其著作后人编为 《王文成公全书》。 117 王守仁提出了以“良知”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在他看来,“良知者,心之本体”,良知即心,心即性,心即理,是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准则,是仁义礼智信,是判断是非的准则,否定了朱学关于“道心”与“人心”的区分以及“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他还把吾心与良知等同,并把吾心说成是宇宙的创造者,将主体道德意识抬高到宇宙创造者的地位。提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两大道德修养的范畴。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反对“著空”,反对“冥行”,主张道德行为应是道德观念规范下的真诚活动;同时要使“良知”在人的修养和行为中得到体现,去“物欲”之“昏蔽”,存“中寂大公”之“良知本体”。而要“明复”“良知本体”,必须采取“心上工夫”和“克己工夫”内外两种途径,实现明“天理”,去“私欲”。要求人们按封建道德准则处事,做到“去恶”、“为善”,“正其不正以归于正”,通过“事上磨炼”来增强道德修养.使人道德完善,社会完善。其伦理道德思想属于唯心主义的。 056 王守仁明代学者、教育家。30岁时曾辟阳明书院,筑室于阳明洞中,得名“阳明先生”。34岁时为倡明圣学而聚徒讲学。38岁在贵阳书院讲学,阐发其“知行合一”说。45岁后讲学于江西濂溪书院,四方学者咸集于此。50岁时集门人于白鹿洞讲学。53岁在越群稽山书院,盛况空前,使其成为心学教育的领袖人物。嘉靖四年(1525),其门人在越城创立阳明书院。两年后,思破“心中贼”,又大力兴办思田学校、南宁学校和敷文书院。弟子遍及天下。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明人伦”,读书“不专于举业,而实望之以圣贤之学”。君子之学即良知之学,应自求于心,不必死啃书本。学问之道在求其心,去习染,去人欲,存天理,主张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为学应以立志为先,知行并进,自求自得,顺其自然。重视蒙养教育并采取诱导的方法,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王守仁1472—1528Wangshouren明代哲学家,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早年曾任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后做过江西巡抚,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有功,受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死后谥“文成”。初潜心程朱理学,后转向陆九渊心学,并作了很大发展。以“心”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和主宰,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意念所在便是物,“良知是造化的精灵”,离开了人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以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主张反省内求,“只在心上体认”,便可以认识一切真理。良知就是天理,又是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看到了知行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关系,但又以知为行,以动机为行,混淆了知行的区别,消行归知。其著作后人编为《王文成公全集》,其中在哲学上较为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王守仁1472—1528明中期官吏,封建的思想家。字伯安,又称阳明先生,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改兵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年)受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丞。刘瑾被诛,又先后任庐陵知县、刑部主事、考功郎中、太仆少卿、鸿胪卿。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时值江西、福建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王守仁到任后,檄福建、广东会兵,先剿福建大帽山义军。十二年正月,连破义军四十余寨,斩俘七千余人。并更兵制:二十五人为伍,伍有小甲;二伍为队,队有总甲;四队为哨,哨有长,协哨二佐之;二哨为营,营有官,参谋二佐之;三营为阵,阵有偏将;二阵为军,军有副将。接着又镇压了大庾、横水、左溪、浰头的义军,进右副都御史。十四年(1519年)六月,江西宁王朱宸濠反,拥兵十万。王守仁乘朱宸濠围攻安庆,南昌空虚之机,联合临江、赣州、抚州兵八万攻克南昌,并于鄱阳湖决战中打败朱宸濠军。七月俘获朱宸濠。因功任南京兵部尚书,不赴,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今广西上林西)、田州(今田阳)土官反,总督姚镆不能定,王守仁总督两广兼巡抚,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督兵平之。明年又突袭断藤峡八寨,俘斩三千余人。是年病卒。谥文成。王守仁的“心学”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较大。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自称阳明子,世人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是中国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出身于封建宦门地主家庭,28岁中进士,先后任刑部云清吏司主事,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并主考山东乡试,南京刑部、吏部清吏司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都察理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兼江西巡抚,南京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巡抚。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主要是镇压农民起义和西南少数民族起义等。但他一生从未放弃教育活动,30岁开始讲学授徒,前后达25年之久。每到一处任职,建书院,倡办社学,并讲学。谪居贵州龙驿时,建龙冈书院;任江西巡抚期间,立社学,修濂溪书院,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讲学;总督两广军务时,办思田学校、南宁学校和敷文书院。退职回乡期间,先辟稽山书院,后办阳明书院,并讲学于余姚龙泉山寺。各地学者云集,环坐听讲者达300余人。他办学校、讲学活动,对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王守仁继承和发挥了宋代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思想。把心看作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认识的源泉。“心”就是“良知”,就是“天理”。所以学习就是“惟求得其心”。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致良知”,是“明人伦”。说“致良知之外,无学矣”,“明人伦之外,无学矣”。根据“致良知”思想,强调学生首先要立志,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而“六经”是立志的最好教材。王守仁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❶知行合一。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主张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❷自求自得。主张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去获得知识,反对盲目崇拜偶像,盲从教师的学习方法,反对盲从典籍。主张学习要“明白自家本体”,“不假外求”;靠自己“解化”,不靠旁人“点化”。 ❸循序渐进。认为人的成长有其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象种树一样,要栽培得宜,“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❹因材施教。认为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说“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人的才能互不相同,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使他们“精益其能”。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通过“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诗书”,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发展其智力,增进体力。对儿童一昧斥责,鞭挞绳缚的教育方法,只能使儿童“视学舍如图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达不到好的教育结果。他还十分重视社会教育,对民众实施军训,改革风俗,使之接受道德和政治教育。他的著作有《王文成全书》28卷。 王守仁1472—1528Wangshouren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思想家。字伯安,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1472—1528Wangshouren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曾在故乡阳明洞中筑室,故亦称其为阳明先生。早年因反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后又被封为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后谥号文成。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共三十八卷。在学术上,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形成陆王学派,用以对抗程朱学派。哲学上形成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断言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与此联系,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 “良知”, 只要用“反求内心”的方法,就可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在认识论上他用 “知行合一”、“知行并进”说,反对知先行后和各种将知行割裂的说法。30余岁开始讲学授徒,前后达25年之久。他每到一处任职,都要修筑书院,倡办社学,利用从政之余进行讲学,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总结了不少教育理论。他重视儿童教育,提出了不少有益的主张。集中地反映在其《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 王守仁1472—1528Wangshouren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初名云,字伯安。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曾在故乡阳明洞隐居,故世称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后任兵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贵州龙场驿驿丞。刘瑾败,复官。正德十一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福建。先后多次镇压当地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叛乱,王守仁主动征兵30万平叛。以功进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嘉靖六年(1527),又以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镇压广西思恩、田州等地的少数民族起义。嘉靖七年,卒于南安。谥文成。王守仁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学说,集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之大成,建立了心学体系。他认为人心是宇宙万物之本体,即“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答季明德》)他反对朱熹等客观唯心主义理学家所承认的心外之理,认为理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也不是圣人制定出来的,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非物理矣。”(《明儒学案》引《传习录》)他把这种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理叫作“良知”,进而提出“致良知”学说,宣扬人们只要将私欲抛弃,良知就自然显露出来。根据他的这一学说,人人都应自觉地维护封建社会秩序,顺从地被统治。他还提出“知行合一”的概念,以反对朱熹的“论先后,知为先”(《朱子语类》卷九)的说法。王守仁的学说在反对程朱学派的传统束缚和启发人大胆思想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明代思想界有深远的影响。在教育方法上,王守仁反对鞭挞绳缚式的强迫性教育,主张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投其所好,在心情愉快的前提下得到知识。著作有《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等。 王守仁1472—1529中国明代教育家。一生创办许多书院,聚徒讲学。主张“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批评传统学塾,强调内心存养,重视儿童教育,提倡蒙养教学的诱导方法:“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王文成公全书卷二“语录”》提出“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参见“哲学”中的“王守仁”。 王守仁在法律上,主张德治礼教,反对“蔑道德而专法令”。认为刑罚为德治礼教的保障,适用法律应视具体情况允许有灵活性;整饬吏治,使囚犯免受“法外之诛”;要运用“保甲”“乡约”贯彻礼法。参见“哲学”中的“王阳明”。 王守仁1472—1529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初习程朱理学,笃信其格致之说,久思不得其要,后转习陆学。继承陆九渊“心即理”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首创“致良知”之说,认为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致良知即“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又认为致良知为圣人之事,愚夫愚妇不可为。要求人反求自心,消除人欲,以求与万物一体,并主张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了”。其学一反程朱学派传统,在明代中叶影响较大,波及日本等国。著作由其门人编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参见“伦理学”“教育”、“文学”、“法学”中的“王守仁”。 王守仁中国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在镇压人民起义的方法上,独创“十家牌”制度,加强连坐法和查户口制度;办理“团练”,建立地主阶级的地方武装;推行“乡约”制度。认为“心”是万物本源;纲常伦理是人心固有的;提倡人与人相亲相近,“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参见“哲学”中的“王守仁”。 王守仁明伦理思想家。曾格竹七日不得其理,便领悟到,只有不假外物,反身内求,才能明理;因此提出“致良知”。并进一步主张道德知行合一说,认为道德不仅是“徒悬空口耳讲说”(《答顾东桥书》)而且必须躬行。参见“哲学”中的“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心学之集大成者。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因曾筑室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出身官宦世家。青少年时期,滥觞于词章之学,曾一度信奉朱熹理学,继又出入于佛老。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观政工部。正德元年(1506),因反对宦官刘瑾,谪贵州龙场驿丞。刘瑾伏诛,起官吏部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等。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少数民族起义和平定朱宸濠之乱有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封新建侯,谥文成。从政期间,广建书院,讲学授徒,颇重道德教化和思想统治。其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其哲学和伦理思想。王守仁把“心”视为其伦理学说的最高范畴,并以孟子所谓“良知”来作为对“心之本体”的基本规定,认为“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王文成公全书》卷2《传习录中》)。在他看来,“良知”人人都有,圣愚皆同,亘古不变,且本来圆满,无所欠缺,不须假借。它不仅具有“生天生地,成鬼成帝”,化生万物的妙用,而且也是道德的来源。认为“良知”即为人心所固有,那道德理性便自然是上天所赋予的,人们“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同上书卷1《传习录上》),因此,“良知即是天理”(同上书卷二《传习录中》)。作为先天的主观道德意识,“良知”还是判断是非、衡量善恶的标准。在人性观上,抛弃了程朱的人性二重论,主张性一元论。认为仁义礼智是性之本体,聪明睿智是性之质地,喜怒哀乐是性之发用。他还认为“良知”虽是人的至善本性,但常人往往会由于物欲牵蔽而不能循得良知,因而必须“致良知”。王守仁曾把自己的全部学说概括为“致良知”三字,并认为“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同上)。在他看来,“致良知”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道德修养的任务。认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使天下人“复其心体之同然”,亦即“开导人心”,复明本体之“良知”。在方法上,一是主张“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强调针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强制方式;二是主张“各随分限所及”,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反对操之过急。王守仁把“致良知”也看成是存理灭欲的道德修养功夫。但是,他反对朱熹等人“务外遗内,博而寡要”的“即物穷理”,主张充分发挥“良知”判别是非、昭明天理的灵觉,通过向内用功的“格心”、“正心”,达到“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的圣人境界。其基本的修养方法就是“居敬存养”、“省察克治”和“事上磨炼”。在道德实践方面,王守仁针对朱熹“析知行为先后两截”的观点,提出了“知行合一”论。强调“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主张知与行在同一过程中并进,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同上书卷一《传习录上》)。但其所谓“行”并非客观的社会实践,而是指“行孝行弟”的道德实践和“学问思辨”的修养工夫,有时甚至还指作为行为动机和意向的“一念发动处”,从而混淆了知行之间的界限。王守仁以“良知”为基础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学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仅集心学之大成,构建了完备的心学理论体系,而且还突出了人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强调了人的道德责任,在简单易行的哲学基础上,促进了儒家封建道德普及化的进程。明中叶后,王学几乎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动摇传统、权威,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对李贽、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以及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思想界都有一定的影响。 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正德初因救言官崔铣等而触犯宦官刘瑾,受廷杖,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瑾诛,累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而封新建伯,总督两广。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主要成就在哲学。他提出了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主张以心为本体,反对宋儒朱熹“外心以求理”的客观唯心主义。其学说影响很大,弟子几遍天下,从而在明代思想界和哲学界形成了“阳明学派”(或称“姚江学派”)。守仁文博大昌达,诗秀逸有致。文中关于论学的文字尤其精彩。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阴先生。弘进道士,历官兵部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左佥都御史、兵部尚书等,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率谥文成。在哲学上,他是陆王学派的集大成者,发挥陆刀渊的“心即理”的学说,完成了心学体系,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外无理; 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事物之理取决于心之理,如:“理也者,心之条理也。是理也,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朋友则为信,”结论是物就是事,物就在心内而不在心外,心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他创“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人心之灵明,即天理。“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即“见文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所以,不能在良知之外求天理。他说:“良知是送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天地万物皆从良知中产生。没有我的良知,便没有天地万物,而良知为人心所固有。他认为“致良知”即“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良知人人都有,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只有通过反求内心,消绝人欲的修养方法,恢复心之本体,就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最高境界。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他提出“知行并进”说。认为“知”与“行”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没有先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反对不“思惟省察”的“冥行妄作”和不“看实躬行”的“悬空思索”。他提出“知行各一”,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急发动处,便即是行了”,把知行混为一谈,混淆了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界限。对于儿童教育,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理学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有《大学问》,门人编有《倦习录》,后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王守仁 (1472—1529),明代思想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一度隐居绍兴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弘治时进士。正德初年因反对宦官刘瑾,曾被贬谪贵州作过4年驿丞。刘瑾伏诛后,由任庐陵知县相继升迁,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 “宸濠之乱”“有功”,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于嘉靖七年,谥文成。有 《王阳明全集》 行世。在学术上发展主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和南宋陆九渊合称 “陆王学派”,与程朱学派相并立。曾被明统治者誉为“学达天人,才兼文武” 的 “真儒”。他的法律思想和政治思想一样,一切以挽救明代中后期社会危机、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秩序为依据。集中表现在以 “存天理,灭人欲” 的原则为指导,要求 “行法以振威”,把镇压的矛头主要指向起义人民,同时强调要以体现为封建礼义的 “良知”治心,德刑并用,宽猛兼施,做到既 “破山中贼”,又 “破心中贼”。 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8),中国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字伯安,自称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出身于封建官门地主家庭。他28岁中进士,赐观政工部,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主要是镇压农民起义和西南少数民族起义等,直至50岁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兼巡抚。 王守仁1472—1528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谥文成。初潜心于程朱理学与佛学,终不得其要,后转向陆九渊心学,“始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明儒学案·姚江学案》)。提出 “心即理”,断言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创立 “致良知”说,认为 “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致良知” 即 “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答顾东桥书》)。针对程朱“知先行后”说,提出 “知行合一”。“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传习录》下)。又肯定“人性皆善”,但认为在外物诱使下人性会昏蔽,必须通过存理灭欲而复人之“良知”。正德二年 (1507),因反对宦官刘瑾而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道经湖南,讲学于辰州虎溪、常德等地,培养了一批湘籍弟子,如蒋信、冀元亨、刘观时等。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王守仁1472—1528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又起官吏部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朱宸濠叛乱有功,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死后谥号文成。曾钻研程朱理学,但渐觉朱子“格物致知”说行不通,转向陆九渊之学。与朱子将“格物”之“格”解释为“至”不同,王守仁将“格”训为“正”。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端正意念之发动而实现“良知”。所谓“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道德直观力,即“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传习录》上)。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答顾东桥书》)。提出“知行合一”之说,认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王文成公全书》·卷六)提倡不假外求的直觉主义认识论。与张载的气一元论、朱熹的理一元论不同,王守仁主张心一元论,将“心”、“良知”、“灵明”抽象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由于突破了先验规范的理学统治的束缚,强调了主体精神的解放和发扬,王守仁的学说成为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的巨大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学问,世称“陆王心学”。王守仁及其后期的学问被称为“王学”或“阳明学”,在我国和日本,均有较大影响。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凡38卷。 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中国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字伯安,自称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出身于封建官门地主家庭。他28岁中进士,赐观政工部,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主要是镇压农民起义和西南少数民族起义等,直至50岁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兼巡抚。 王守仁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1472年出生,1528年病逝。1499年中进士,34岁开始讲学授徒,达23年之久。曾任多种官职,所到之处建书院,办社学。著述由后人辑入《王文成公全书》18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