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应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厚斋,又号深宁居士。庆元(今属浙江)人。淳祐元年(1241)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正直敢言,对时政多所批评,故屡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事著述。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均有研究,尤长于考证和典章制度。著述甚丰,有《困学纪闻》、 《深宁文集》、 《玉海》等。其伦理思想偏重于陆九渊的心学。主张“人者,天地之心也。仁,人心也。人而不仁,则天地之心不立矣。为天地立心,仁也”(《困学纪闻·左氏传》)。认为人心是道德的根源。他以“尚志”和“行己有耻”来区分士与工商,又以“特立独行”和“通天地”来区分儒与道、佛。“尚志谓之士,行己有耻谓之士,否则何以异乎工商?特立独行谓之儒,通天地谓之儒,否则何以异乎老释?”(同上书,《杂识》)。认为“困而不学”,是为“下民”,“待文王而兴”则是“凡民”。他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而险薄之习成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则非僻之心生焉”(同上)。人只有在劳累和艰辛中,才会循礼向化,生发善心。他特别重视儿童道德教育,主张“为政之本,自相在尔室始”(《深宁文集·重修鄞县治记》)。在道德评价上,强调结合动机来评价行为,指出“为善而杂于利者非善也”(《困学纪闻·孟子》)。认为道德修养乃是一个通过克除物欲、向内求仁的过程。重视慎独,主张在思虑初始向内用力,“充善端于蒙泉之始,绝恶念于履霜之萌”(同上书,《易》)。王应麟的思想和人格对后人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王应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