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廷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3 王廷相明哲学家。主张“理一分殊”论,认为万物一气,气一则理一。故知分殊,当求其理之一;知理一,当求其分殊,包含了初步的演绎和归纳的思想方法。认为“理可以会通,事可以类推,智可以旁解”,这就可以根据一定的材料进行推理判断以求出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系。认为“辩”的作用是析理以明道,主张审问明辩,并以“名实核”,“言无不实”来“以求会同”。认为事物之实核于见,故提倡多闻多见和思学结合的认识方法,“事理之精契于思……多闻有择,多见而识也;思不废学,学不废思也”。 王廷相1474—1544Wangtingxiang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明哲学家。弘治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在宇宙观上坚持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认为气(又称元气)是宇宙本原,也是宇宙本体,在天地未有之前已有元气,在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理只在气中。气的聚散就是万物的生灭,而气无生灭。他认为元气中有天地万物的种子,气种有一定的数量,其中也有精神的种子。所谓太极、阴阳,都是指元气,合三为一。对于天文学,他赞成盖天说。反对天人感应说。著作有《王氏家藏集》,其中哲学著作主要有《雅述》、《慎言》、《内台集》。 王廷相1474—1544明哲学家、文学家。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认为“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根于气,不能独存”。气有聚散而无息灭。否定“有生于无”之说。强调“思与见闻相会”,“知行并举”,反对王阳明“致良知”之说。主张“性生于气”,认为人有生气则性存,无生气则性灭;人之善恶皆由天赋而成。又主张“因时致宜”,“随时变易”,反对循序僵化。著作存于《王氏家藏集》、《内台集》。 王廷相1474—1544明代学者。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人。弘治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监察御史、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曾因反对宦官两度被谪,终以郭勋事罢归。著有《王氏家藏集》、《王浚川所著书》。其中,《慎言》、《雅述》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其伦理思想。王廷相学宗张载,反对程、朱“理在气先”的观点,主张“理根于气”(《横渠理气辩》),提出了“气为理之本”的命题。在人性观上,持性气相资不得相离的“性气一贯”说,主张人性善恶由天赋气质所决定,指出“凡人之性成于习,圣人教以率之,法以治之”(《答薛君采》)。认为道德品质乃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强调“以义制情,以道裁性”(《慎言》),用道义原则驾驭情感、引导人性。 王廷相1474~1544明哲学家、文学家。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弘治进士。历任湖广按察使、右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职。曾巡抚陕西、视学北畿,被诬入狱。在宇宙观上否定佛、道两家 “有”生于 “空” 和“无”的说法,反对程朱学派“理在气先”的观点。宗张载的 “气一元论”。认为 “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元气具,则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在,故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 。否认先天的 “德性之知” 和 “致良知” ,反对 “虚静以养心” 、“泛讲以求知” 的认识方法,断言 “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 ,知者“思与见闻相会而已”。主张 “知行兼举” 。与程朱学派的 “形性二本” “人有二性” 的观点相对立,主张 “性生于气” ,认为 “人有生气则性存,无生气则性灭,不可离而论者也” 。但说人性有善恶之分,“人心” 、“道心” 之别,皆由天赋气质决定。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变化的,一切道理、制度都应 “因时致宜” ,“随时变易” 。但又说 “变有要乎?日渐” 。对自然科学也有研究,在天文学、音律学和农业方面均有成就。诗文尚摹拟,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 “前七子” 。著有《慎言》 、《雅述》 、《横渠理气辩》 等,编入 《王氏家藏集》 和《内台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