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Zhonghuarenmingongheguo guoge
原名《义勇军进行曲》,田汉(1898—1968)词,聂耳(1912—1935)曲,作于1935年。原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大调式,自由体乐段,旋律慷慨激昂,唱出了时代的怒吼。
在1934年冬,田汉先写了一个剧本的故事梗概,原剧本名为《凤凰的再生》,后由作者改为《风云儿女》。1935年2月,田汉被捕,为了尽快开拍电影,后由夏衍将故事梗概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田汉的故事梗概写在旧式十行红格纸上,约10余页,《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主题歌写在原稿最后一页。原词第六句为“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后改成“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当时,聂耳因反动派的迫害即将离国去日本,当知道《风云儿女》有一首主题歌时,就主动找到夏衍,要求由他谱曲,并与该片导演许幸之进行了讨论,但没有谱成。聂耳到日本后不久,就把谱完的歌稿寄回。由于这首歌词是散文式的,自由体新诗,句子参差不齐,最后一句有14个字,聂耳发挥了天才的创造性,把它谱成了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的自由体乐段。曲调激昂振奋,一气呵成。号角式的音调贯串始终,尤其结束部分三次反复“前进”后,把“前进”一词拆开,只用一个“进”字终止,突出了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的紧迫感,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敢直前的战斗步伐。这首歌曲在影片中一唱出,立刻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不久就唱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并伴随着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斗争的胜利,直到全国解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时候,国旗和国徽都已确定,唯有国歌找不到令人满意的曲子,后来经爱国人士刘良模先生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他说:“国歌代表着一个国家,代表着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是要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产生,在斗争中得到广大人民的承认。看来《义勇军进行曲》是可以和法国国歌《马赛曲》相媲美的。”他的提议受到了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们的重视,经过讨论,于1949年9月27日做出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改定的国歌歌词。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恢复了《义勇军进行曲》原词,并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