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禹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86 王禹偁954—1001宋代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贫寒的农家。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历官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他刚直敢谏,因此屡遭贬谪,知滁州(今安徽滁县)、扬州、黄州(今湖北黄冈)、蕲州(会湖北蕲春),不久在蕲州去世。他是宋代最早提倡继承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诗人。其诗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赞美劳动人民的美德。写景抒情,笔调清丽,饶有风韵。散文方面,他反对五代浮靡的文风,主张学习韩愈、柳宗元,文章风格简古淡雅,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有所批判,为后来的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著有 《小畜集》。 王禹偁954—1001Wang Yucheng宋代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曾任左司谏、知制诰。直言敢谏,先后三次贬官外放,卒于知蕲州任上。他为官清廉,并多次上疏,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王禹偁是宋初最有成就的文学家。针对五代以来文坛卑弱的局面,他提出“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倡导继承唐代古文运动传统,写作“传道而明心”的古文。他的散文语言平易晓畅,内容充实。《待漏院记》规劝执政者勤政恤民,《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描写谪居生活,抒发忿懑之情,一向为人传诵。他的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为欧阳修等人的文章革新开辟了道路。他的诗歌创作主要受白居易的影响。他曾说:“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的《畲田词》、《感流亡》等诗,记录农村生活情况,对农民的处境表示同情。他的写景抒情诗也饶有情韵,如《村行》等篇。他的诗风同散文近似,浅易流畅,朴素淡雅。但他的散文和诗歌创作,都还缺少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时伤于平弱。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王禹偁954—1001宋代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官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他对当时朝政,敢于直言进谏,并多次上疏,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八年中被贬三次。最后一次因修《太祖实录》,直书史事,为宰相所不满,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旋卒,世称王黄州。王禹偁是宋初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他针对五代以来文坛卑弱的局面,提出“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倡导继承唐代古文运动传统,写作“传道而明心”的古文。其散文语言平易晓畅,内容充实。代表作有《待漏院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其诗歌创作主要受白居易的影响。他曾说:“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代表诗作有 《畲田词》、《感流亡》等诗。他的诗风同散文近似,浅易流畅,朴素淡雅。著有 《小畜集》、《小畜外集》。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太平兴国进士。任右拾遗、左司谏,性刚直,屡遭贬谪,卒于蕲州知州任上。提倡诗学杜甫、白居易,文宗韩愈、柳宗元,反对宋初浮艳文风。所作诗文朴素平易,简练清新。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 王禹偁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在宋初文坛上,他是上承韩愈,下启欧、苏的重要人物。他反对西昆派浮华的文风,又与以皇甫湜一派为宗、一脉相传的古文家僻涩的偏向大异其趣。他主张建立平易朴素的文风,强调文章思想内容的明白易懂——“义之易晓”,语言风格的平易流畅——“句之易道”,显然取法于韩愈“文惟其是”的创作标准,以及“文从字顺”、“章妥句适”的风格特点。这就与“辞涩言苦”及磔裂章句这两种不良的创作倾向都划清了界线,从而体现了王禹偁以文“传道明心”的文道观,也有助于增强散文作品的美感。不过,他对扬雄文章艰深的一面作了全盘否定——“仆谓雄之《太玄》,乃空文尔”(《再答张扶书》),就多少失于偏狭(后来苏轼批评“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也有类似的局限)。对于古文创作,他提倡“不得已而为之”,虽然旨在“传道明心”,但客观上也表明了他对作家创作冲动的重视,对后代古文家不无启发意义。因此,可以说王禹偁的文论是“宋代古文家文论的渊源”(郭绍虞语)。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农家,家世请贫。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补任左司谏、翰林学士、知制诏,他秉性直率激切,遇事敢言,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多所规讽,故屡遭贬谪。宋真宗咸平初,被贬为黄州知州,世称王黄州。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鄙弃唐末宋初以来“秉笔多艳冶”的浮糜绮艳的文风,欲革新时弊,复兴古文。他提倡散文学韩愈、柳宗元,主张写“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句易道,义易晓”,在理论和创作上都颇有成就。其《待漏院记》、《录海人书》、《唐河店妪传》、《黄冈竹楼记》等著名散文,不尚浮彩雕琢,以自描见长,内容切实,风格平易朴素,文辞清新简练,卓然成家,有力地推动了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吴之振在《宋诗钞》中说:“元之独开有宋风气,于是欧阳文忠得以承流接响。”由此可见他在宋初文坛的特殊地位和深远影响。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太宗时进士。曾任右拾遗、左司谏等职。为人刚直敢言,屡受贬谪。真宗时,上疏陈治国之策,召还复知制诰。不久以修《太宗实录》直书史事,得罪当权,被贬黄州,迁蕲州,病卒。有《小畜集》30卷,《小畜外集》,存7卷。其诗继承杜甫、白居易的传统,多有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如《对雪》、《感流亡》、《畲田诗》等。其文亦多富较深刻的现实意义,如《待漏院记》、《唐河店妪传》等。他的诗文大都朴素亲切,不事雕琢,平易简丽,自成一家,在宋初文坛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太平兴国(976年~983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因直言敢谏,屡遭贬谪,最后被贬为黄州知州,在那里病逝,世称王黄州。他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他久历州县官,比较了解人民的疾苦,在《感流亡》诗中他描写了一家流亡者的凄惨遭遇,对流亡者表达了哀悯的心情。他还有一些杂文,揭露了当时的阶级矛盾,表述了个人伦理,托讽寄怀,如 《唐河店妪传》 、《录海人书》等。他反对五代浮靡文风,其诗承杜甫、白居易,文承韩愈、柳宗元,强调文章要 “句易道,义易晓” 。是宋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诗文风格简古淡雅。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王禹偁954—1001北宋文学家、诗人。字元之,济州钜野人。9岁能文,才学过人。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擢进士。历迁大理评事。太宗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尝与夏侯嘉正、罗处约、杜镐表请同校三史书,多所厘正。太宗亲试贡士,召禹称赋诗,顷刻而就,即拜左司谏,知制诰。咸平初,预修《太宗实录》,因与宰相张齐贤、李沅意见不协,出知黄州,作《三黜赋》。后徙蕲州,未踰月而卒。禹称著有《小畜集》20卷,《承明集》10卷,《集议》10卷,诗3卷,及《五代史阙文》,并传于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