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若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08 王若虚1174—1243金代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入元自称滹南遗老。真定藁城 (今河北藁城)人。承安二年(1197)经义进士,官至翰林应奉转直学士。金亡不仕。博学而有创见,精于经、史、文学,独步一时,为当时文坛领袖。论文主张辞达理顺,浑然天成,强调文章应有生活内容。论诗主旨在于“真”,在于“自得”。推崇白居易和苏轼,反对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作诗方法。其诗自然清新,曲尽情致,多是个人感慨。著有《滹南遗老集》、《滹南诗话》。 王若虚1174—1243Wang Ruoxu金代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藁城(今河北藁城)人。金章宗承安二年进士,官至翰林直学士。金亡不仕,隐居乡里。 王若虚1174—1243金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真定藁城(今属河北)人。承安进士,官至翰林直学士。金亡不仕,隐居著述。工诗文,为当时文坛领袖。诗多感伤时事之作,直抒胸臆,自然晓畅。论诗反对雕琢模拟,推崇杜甫、白居易、苏轼,抨击江西诗派。论文主张辞达理顺。作《五经辨惑》,指出汉宋儒者解经之谬误及史书、文籍语句中的疵病,颇有见地。有《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和《滹南诗话》。 王若虚1174—1243金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入元后自称滹南遗老。真定藁城(今河北藁城)人。早年尽力于学,以其舅周昂和古文家刘中为师。章宗承安二年(1197)举经义进士。历任管城、门山县令,皆有善政。入朝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官至翰林直学士。金亡北归,隐居乡里。王若虚是金代重要学者,精于经、史,对汉、宋儒者解经的谬误颇有批评,也对史书及古文中的字句疵病,多有订正。论诗不满江西诗派,推崇白居易、苏轼。在文学和生活的关系上,主张写“真”去“伪”,反映客观现实,反对不求是而求奇。论文讲究文章辞达理顺,注重内容。其诗多感慨时事,作品直抒胸臆,风格晓畅自然,其创作实践和理论能保持一致。有《滹南遗老集》45卷,《续集》1卷,《滹南诗话》3卷。 王若虚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藁城(今属河北)人。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经义进士,官至翰林应奉转直学士。金亡不仕。王若虚博学而有创风,为当时文坛领袖,著有《滹南遗老集》。王若虚论文继承其舅父周昂(德卿)的观点,强调“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反对本末倒置。他说:“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论诗》)要求作品要有独创性和真性情。他还提出“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文辨》)的主张。“定体”是指束缚人们手脚的一成不变的法则,“大体”指“辞达理顺”,即文字流畅,充分表达思想内容的基本要求。同他论诗的主旨在于“真”、“自得”一样,对那种“雕琢太甚,经营太深”的文风也深表反对。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入元自称滹南遗老。真定藁城(今河北藁城)人。章宗承安二年(1197)擢经义进士,历任管城、门山县令。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又奉使西夏,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哀宗正大间修《宣宗实录》,书成,迁平凉府判官,不久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金亡北归,隐居乡里以终。王若虚精于经、史、文学,独步一时。论文主张“文章唯求真是而已”(《文辨》)“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诗话》下) “浑然天成”(《诗话》中),认为“凡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末”(《文辨》)。他的散文创作也以其理论为旨归,不事雕琢,唯求理当。亦能诗,以白居易为法。著有《滹南遗老集》、《滹南诗话》等。 王若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